红安:推进红色法治文化薪火相传

2023-09-01 18:05   红安县司法局   高雨辰

红安网消息   八月的红安,如诗如画。这片荆楚大地,是英雄情怀浸染之地,是红色沃土,也是红色法治文化之源。

8月30日,“荆楚民生观察团”走进红安,20余名法学专家、政协委员、知名律师、主流媒体记者、资深网评员、网络大V以及大学生记者,踏上这片红色土地,深入董必武纪念馆、七里坪革命法庭旧址、七里坪镇八一村等地,探寻红色法治文化,调研法治建设的成效亮点。

图为“荆楚民生观察团”在红安。

在董必武纪念馆,听全国人大代表讲红色法治精神;在七里坪革命法庭,“沉浸式”体验一堂红色法治文化课;在八一村,看红色法治文化推动基层社会依法治理走深走实。

“这是我第一次来红安,此次调研中,红安的红色法治文化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受益匪浅。”荆楚网网群工作部主任伍佳佳说,“这些红色大地上涌现的红色法治文化建设点点滴滴,是跨越历史时空的一脉相承,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和无穷的力量,也是红安红色法治文化‘活起来’的见证。”

图为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全景。

红色法治基因薪火相传

“每3名红军战士中就有一个是红安人,每4名红军英烈中就有一个是红安籍。”这是流传在湖北省红安县的一句话,红安人热衷于向每个路过的人提起。

翻开中国革命史就会发现,红安之红,是英雄的红安儿女用鲜血染红的。大革命时期,红安48万人中,有14万人为革命贡献生命,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有22552人,可以说是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处处有遗迹,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

“红安人为此骄傲,‘朴诚勇毅’的红安精神,是红安人代代相传的根,也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红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总工会主席熊孟元说,“而 ‘朴、诚、勇、毅’这四个字,正是来自于董必武的家训。朴,是勤劳俭朴;诚,是忠诚担当;勇,是勇敢作为;毅,是坚毅不阿。”

图为董必武纪念馆门口。

8月30日上午,“荆楚民生观察团”调研团走进董必武纪念馆。纪念馆依山而建,古朴庄重,白墙红柱,飞檐翘角,绿色琉璃瓦盖顶,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纪念馆前左侧,矗立着董必武“依法治国”国策碑,碑上镌刻着“依法办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十二个大字,而这正是董老在1956年举行的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的核心内容。

“董必武是新中国早期提出“依法治国”并身体力行的领导人,他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庭主席、最高法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他任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等职,为新中国法制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碑文蕴含着董老一生的追求,凝结着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髓,彰显着董老终生孜孜以求的“依法治国”的国策,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红安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本华介绍道。

红安县积极探索红色法治文化与基层治理的融合之路,以红色法治文化为依托,大力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法治基因薪火相传。近年来,以董必武纪念馆为基点,红安县提出“树立一个标杆,建设三个一批”的工作任务,将董必武法治文化阵地打造成省级法治文化标杆阵地,在各机关单位建设一批法治文化亮点阵地、在各乡镇建设一批法治文化特色阵地、在各村(社区)建设一批与美丽乡村融为一体的乡村法治文化元素阵地,从而形成以红色为基准,以法治为架构的多元化法治文化阵地集群。

图为红安县高桥镇陈河村“法治公园”

截至目前,红安县现有2个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初步完成40多个村级法治阵地建设任务,完成10个民主法治示范点的提档升级。其中,觅儿寺镇柏术岗村、八里湾镇小金山村被司法部、民政部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高桥镇程河村的法治公园与亮剑广场交相辉映,成为又一个普法新阵地,董必武法治公园已完成图纸设计……红色大地上不断奏响红色法治文化主旋律。

红色旧址成为宣教基地

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经历过三次修葺,如今的七里坪革命法庭还保持着曾经的风貌。接着,调研团一行走进七里坪革命法庭。

七里坪革命法庭是1927年根据董必武同志的指示成立的,是中国最早的苏维埃政府司法机构,见证了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用法律手段为贫苦人民伸张正义的勇气和决心,是中国红色法治的起点,是中国共产党法治史上永远的丰碑。它自 1988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已历35年。

七里坪革命法庭旧址。

“七里坪革命法庭内设审判股、裁判厅、执行大队,不仅审理刑事案件,还审理民事案件,是中国共产党首次独立领导革命法庭的有效尝试,在人民司法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奠基性意义。” “荆楚民生观察团”成员、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郭亮说。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布告,是1932年7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女庭长闵丹桂签发的处决反革命罪犯的“黄安县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布告”,如今被珍藏在革命法庭陈列馆中。这张布告里有罪名,也有处决结果,可以说是今天人民法院判决书的雏形,也是现存我党历史上最早的法律文书。” 七里坪革命法庭讲解员向大家介绍道。

图为我党历史上最早的革命法庭布告,1932年7月由闵丹桂签发。

一位位法官烈士用忠诚、用英勇、用热血,将红色法治文化镌刻在七里坪革命法庭,这里凝结了司法先驱的理想追求,是宝贵的红色法治精神财富,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

为了传承并发扬红色法治文化,2018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将七里坪革命法庭旧址命名为“全国法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20年12月,全国普法办将七里坪革命法庭旧址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把其打造成传承红色法治基因的重要载体、红色法治文化宣传的主阵地。每年都有众多游客在此驻足。

近年来,七里坪革命法庭旧址累计接待参观学习人员超过100万人次,各类普法活动在此开展。重温入党誓词、聆听红色法治故事,“零距离”接受法治熏陶、“沉浸式”体验红色法治文化……让“法治”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真正让红色旧址“活”起来。

图为七里坪革命法庭宣传片播放环节。

除此之外,在法治文化建设实践中,红安县将红色文化与法治宣传教育相结合,将红色文化、本地红色故事以及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和事植入法治元素中,做到老少皆宜,潜移默化。仅在2022年,红安县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 127场次、“法律知识进校园”92场次、普法电影下乡21场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 22000余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 1500余人次,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红色村庄法”韵“十足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经典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从这里唱响,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在这里矗立,无数革命英烈长眠于此,这里就是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八一村。调研团一行在红安的第三站来到八一村。

图为八一村村口。

八一村,又名王锡九村,位于七里坪镇以东1公里,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和主战场,拥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和中央政治保卫局第三分局鄂豫皖特区政治保卫局旧址,全村有名有姓的烈士200多人,是红色名村。

走进村口,红色法治文化长廊便映入眼帘,长廊旁,草坪里的一个个法治宣传牌,也是一道别致的风景。

图为八一村法治文化长廊。

“在这个法治文化长廊里,我们经常开展《民法典》宣传活动,进行宣讲的法官和律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吸引大量村民聆听。同时,我们也邀请村里的老党员、革命后代先进典型等,在法治长廊参与解决教育党员、服务群众、调处矛盾等各项工作。“七里坪镇综治办主任张国际介绍。

近年来,红安县各乡镇也纷纷拓展法治建设思路,以法治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梳理整合各地历史底蕴和旅游资源,推动“法”“景”融合,推进特色主题旅游元素与红色元素、法治元素相结合。

八一村还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健全村两委工作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制度条例,建设村级议事厅,各项民主决策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深入,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这里是八一村法治课堂,是开展“法治夜话”活动、也是培养“法律明白人”的场所。这里经常开展“法治夜话”,讲解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中最需要讲解的法律问题,把普法活动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在这里,也经常开展革命故事、党史、红色法治文化宣传、调解等活动。”七里坪镇八一村讲解员介绍道。

图为“法治夜校”电影放映。

像八一村这样的红色村庄,红安县还有很多。

近年来,红安县通过梳理总结红色故事,整理烈士的英勇事迹,通过宣传红色革命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夯实道德根基,引导村民明是非、辨善恶、守法律、知荣辱。同时,充分发挥司法干部、驻村法律顾问、志愿服务队作为法律法规宣讲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的作用,及时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形成“爱国爱党爱家乡,守法守纪守公德”的红色法治文化氛围,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凝聚力量。

面对这片英雄战斗过的红色沃土,学习、传承和弘扬红色法治文化是最好的纪念。红安的红色法治文化,既是历史的珍贵积淀,也是现实的丰富宝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些红色法治文化必将薪火相传,必将继续成为法治建设道路上的志气、骨气、底气,必将激励更多红安儿女,为当代法治中国建设谱写新的红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