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穿梭于红安县八里镇的街道上,总让人有些感慨。
八里镇人居然这么多,八里做生意的人也多,一个面积不大的集镇几乎各行各业都有,真可谓“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街道上什么时候都有人来人往的人,尤其是清晨的八里街,车来人往,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去过早的,去上班的,去送孩子的,买菜的,卖菜的……
骑着电瓶车、摩托车,开着四个轮子都不得不左顾右盼,减速慢行。不是路不宽,新修的加宽路,是人流量太大了。
看着眼前的一幕,我蓦然想起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画的古代京城繁华的场面。这人多的,跟那清明上河图上的密密麻麻的人差不多吧。
各大银行,超市,医院、餐馆酒店自不必说,就是这做小生意的就让人惊叹。
几家小吃店门口居然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等候买过早的。油条刚出锅,就被人拿走,摊主都忙不过来。
卖相同馒头、包子的几家紧邻的店铺,码着超过店主几个人头高的层层蒸笼,一大早白气蒸腾,到了稍晚点,居然也会出现因当天货物全售光而扫兴归去的顾客。人多销量快!
卤菜店的小哥生意总是那么好,每天在那里剁呀炒的忙个不停,进出小店的人络绎不绝。
卖肉的老哥见人就笑,会冲着瞬间望他的你亲切地喊一句:“今天的肉好新鲜,带点回去哦。”其实,我们并不认识,我只是路人甲而已。
而我,关注最多的是那些摆地摊卖菜的老爷爷老奶奶们,他们是当今的老农民。他们都是自产自销,他们成了一个群体,也成了八里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观察年龄他们的年龄有的是五十岁以上,有的是七八十岁,白发苍苍,还有的弓着腰,驼着背。他们坐在小板凳上,铺上一块布,上面摆放着自家出产的黄瓜,西红柿,土豆,茄子,冬瓜等。各家摆放的蔬菜大同小异,有的也夹着像芝麻叶这样的换口味的菜。他们的菜总要在本地季节菜来临之前相对早些上市,可别小瞧这些卖菜的呢,他们也知道抢在季节前的菜,越早越紧俏,价格可以越高。
这些摆地摊卖菜的老人大多是老婆婆,他们那辈人是在农村大集体中劳苦过的人,养成了勤劳的习惯。自己种的菜都能换成现钞票,激发了老人们的动力。现在年轻人负担重,长辈们谁都不想自己成为后人的包袱。据了解,有特别勤劳的老人一年也可以通过自己种菜直销挣个一万甚至到两万人民币。让人还不敢相信,但是真的。
难怪我看到那些老人挑着一大担蔬菜,大步流星地行走,扁担在他们肩膀上一闪一闪的,好有精气神。原来是心有希望,脚下脚力才大呢!
农村的老人没有退休费,儿女各自有家庭,他们能动就想发挥余热,不想去连累晚辈,在家自己能自立自强,于老人们而言是人生价值的再体现,证明自己还有用,于年轻人而言是一种极大的减负,不需要经济支援父母,这些种菜的老人都是在为家庭作贡献,同时也是在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我看到,他们出售的菜最后都能被过路的顾客一一买走,说明民众很需要。
种菜不难,但持续管理耗力、耗时。菜园稍不打理,便会荒芜一片。所以我看着他们摆在地摊上那些各式各样,分门别类地新鲜的嫩绿的蔬菜,我就能感受到这些老人背后的付出:整地,播种,管理,施肥,浇水等等。谁知盘中“菜”,粒粒皆辛苦。
我敬畏那些堂堂正正,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而换来金钱的人。
看这一位老人家,好像说:我自己种的菜,我来卖钱,不卑不亢,满脸慈祥的笑容。
老了也能劳动,也依然能创小业,这也不是一种幸福吗?
红安西火车站,觅儿工业园带动了八里的人脉,也带动了八里的经济发展。就让这些老人们尽力发挥他们的夕阳红吧。农村的老人,老了,身体健康,能自力更生,就是一种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