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7月12日上午,“武汉科技大学校地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正式在红安县七里坪镇马鞍山村挂牌,这标志着双方携手共同推进马鞍山村乡村振兴工作步入稳续合作阶段。
因红结缘
说起武汉科技大学与马鞍山村的缘分就不得不说起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郑位三。郑位三(1902年10月21日-1975年7月27日),原名郑植槐,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他于1918年考入湖北省甲种工业学校(今武汉科技大学),因在考试中名列第三,故改名“位三”。为追寻先辈校友的革命事迹,今年5月6日,武汉科技大学师生团队到郑位三故里马鞍山村开展“寻根”之旅。在学习了解到郑位三的成长足迹、革命事迹和其家乡致力于依托郑位三故居发展红色文旅,推进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后,与村“两委”结下深厚情谊并达成合作意愿。随后,武汉科技大学3次组织师生团队到马鞍山村开展走访调研、考察学习、共同开展支部主题党日等活动,马鞍山村村“两委”也积极赴武汉科技大学进行对接。在前后5次接洽中,双方逐步明确了合作愿景,初步确定将马鞍山村作为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为红谋干
7月9日,武汉科技大学首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到达马鞍山村,在跟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春华实地了解了村基本情况、红二十五军革命史、郑位三革命事迹等情况后,学生们迅速调整状态,并立刻投入到为村里28名留守儿童开展暑期支教的忙碌工作中。7月12日,由武汉科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卢绍伟和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主任刘伟毅带队的第二批师生实践团队到村,在为村授牌后,迅速开展村庄规划、故居周边环境整治的调研走访工作。
据卢绍伟介绍,武汉科技大学将马鞍山村作为校地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初衷是想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为位老故乡的红色文化宣传、村庄建设、群众服务等提供人才支持,特别是本次带来的很多都是城乡规划、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为马鞍山村的大到村庄规划、小到房屋立面墙绘等提供专业支持。并且,实践团队将认真收集、整理郑位三的革命事迹和周边各村红色革命故事,作为学生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各个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
红色传承
做好红色资源保护和挖掘利用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推进乡村振兴的务实之举,也是开展校地合作的初心使命。马鞍山村党支部书记郑春华说:“作为红色文化村,我们将全力抓住武汉科技大学校地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这一机遇,做好沟通协调和配合服务工作,发动全村群众力量,围绕郑位三故居布展、周边环境整治等,奋力建设和美乡村,争取把我村建设成为高校学生、党员干部接受红色革命和传统教育的重要目的地,同时在武科大规划设计团队的帮助下,与周边红色资源丰富的骆家湾村、长冲村、檀树岗村等进行联片打造,争取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最大效益,让老区人民在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中受益。”
一审:宋文晓 二审:高凤叶 三审:刘玲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