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天空中每一颗星星 红安县太平桥小学通过特色教育“培根铸魂育新人”

2023-06-21 10:20   红安县文联 红安县太平桥小学   毛红平 严芳芳

红安网消息    “同学们,我今天来教大家如何绣‘宝葫芦’。”6月20日,在红安县太平桥小学手工刺绣教室里,六年级30多名学生正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红安绣活传承人刘寿仙的手把手的教学下,一针一线学着“红安绣活”技艺。学生们神情专注,一针一线地往回穿梭着,一节课下来,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宝葫芦”就在他们的手中成型了。

这是该校充分挖掘、整合地域资源,推进劳动教育新模式,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为学生成长奠基的又一举措。

“锦绣书香”写传承

夏日炎炎,走进红安县太平桥小学,一缕缕书香扑面而来,校园里的黑板报、校报五彩斑斓,优雅的教学环境引人注目,蓬勃向上的师生风貌令人振奋。校园内花红草绿,教室内琅琅书声,环形运动场红绿相间,学校已成为莘莘学子快乐的家园。

太平桥小学现有12个教学班,351名学生,教职员工36人,是小规模镇小,该校立足实际,从“小”处着手,从“远”处着眼,致力于把学校建成“有质量、有品位、有个性”的“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的乡镇名校。校园环境基本实现了绿化、美化、净化。

“近年来,我校以乡村少年宫、劳动实践基地为主阵地,开设了书法、刺绣、足球、电子琴大大小小的15个兴趣社团和特色课程。”太平桥小学校长许冰深有感触地说。

学校利用学校优质资源,重点打造了书法、刺绣两大特色社团,聘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本校两位县书协成员分别担任刺绣、书法社团的辅导老师,以“锦绣书香”为品牌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非遗进校园活动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刘寿仙说,她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分班分时给不同年级的学生教授非遗文化,丰富学生课后活动的同时,将非遗文化融入日常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家乡传统文化。

“学生通过学习非遗文化,能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在学习过程中领略非遗之美,不断地让家国情怀得以孕育、发展、积蓄并释放。”正在一旁听课的校长许冰表示。

“非遗文化的延续既要薪火相传,也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太平桥镇宣传委员王险说,非遗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才能保护和传承优秀非遗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文化发展潮流中焕发新彩,彰显非遗时代价值。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该校的少年宫特色活动在全省评比中两次获奖;劳动特色课程—刺绣,在国家、省市县被推介交流,特色文化在校园里自然生长,学生能在兴味盎然中完成一幅幅像模像样的刺绣作品,临帖习字在学校已蔚然成风,“锦绣书香”在该校已初显品牌效应。

许冰表示,太平桥小学将继续以“守正”接续传统的“脉”,以“创新”书写与时俱进的“魂”,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进校园培训活动,不断拓宽非遗传承传播路径,让非遗文化“火起来”“传下去”。

“六合、八好”育新人

该校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需要”来构建,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合”的教育主张,即适合学生,结合实际,符合时代,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力量,融合于生活与社会实践,组合各个教育环节,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知性健全、德性完善、志性强健”的阳光少年。

推行“八个好”的养成教育,开展了“星级少年”评比,举行“一周一诵读,童声唱红歌,绣美新征程”等系列活动来帮助学生“修养品德,滋养根系,涵育情怀”。6月9日,该校四(1)班刘栩桥同学,经过学生和教师的推荐和评选,被评为校级勤奋学习之星。学校坚持开展“一月一事”的户外拓展,坚持“三课两操两赛”的阳光体育,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增长见识,强健体魄,淬炼意志”;依托少年宫开展各种兴趣社团,开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多项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校能“学有所得,技有所长,日有所进”。

这些举措深得社会各界的好评,五(2)班学生家长刘嘉琳高兴地说:“太平桥小学阳光教育、养成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阳光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真让我放心!”

“三尺讲台”炼师风

太平桥小学是一个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学校,平均年龄不到30,平均教龄不满7年,有60%的老师是教龄不满五年的新手。“如何推动青年教师快速发展,让‘成长大于流动’,既是学校的现实需要,也是学校的未来考量。”副校长刘建琴说。

该校采取“德能兼修,双向发力;分层定向,阶梯成长”的方式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立业先立德,首先将锤炼师德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第一本领,将师德养成作为青年教师必修之课,通过组织学习、开展评议、自查纠偏、师德讲坛、典型引路等多种方式,让他们既心有戒尺又行有标杆,使师德自觉转化为持久、稳定的专业行为,守住了师德就守住了教育的初心。

针对不同层次的老师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按照“一年入门有套路、三年合格有模式、六年骨干有成果、九年优秀有专研”的目标量身定制不同的研修项目。

对三年以下的教师,看成是学徒期,重在“扶”。通过师徒结对,建立“一对一、点对点”全过程的帮扶机制,要求他们要“读好三本书,备好每节课”,要求每位青年教师要读好《课程标准》《教学用书》《学科教材》三本书。要求三年教龄以下的教师必须手写备课,每课必有教学反思。

对有着三至六年教龄的教师,看成是成长期,重在“逼”。要求他们每学期要完成三项研修任务: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用规定的资料备课,每人一节原创课。每人一期“一课一得”的校本论坛,每人组织一次集体备课。该校在2022秋----2023春“师徒结对”工程中,五(1)班的语文老师范会会对结指导二(1)班语文老师吴迪,在一对一的帮扶中,青年教师吴迪得到了快速成长。

对有六年以上教龄的教师,看成是趋于成熟,重在“推”。对这类老师提出三项要求,即:每学期主讲一节示范课,打磨一节精品课;参加区域教研的同课异构,主讲一节观摩课;每学期须至少获得一项市级以上的教研成果。

近年来,该校逐渐形成了一支“有从教初心,有成长意愿,有研究意识,有专业追求”的青年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精准施教提质量

近年来,该校一直把保持较高质量水平、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看作学校高位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本着务实重效的态度,采取‘选点突破,精准施教,小步快走,持续跟进’的策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我们抓住常规不放手,要求老师把质量链条上每一个环节‘备、教、辅、批、研、考、思’落到实处,在平时的常态教学中要做到五个关注:关注每一名学生,关注每一本作业,关注每一堂课,关注每一次教研活动,关注每一次测试。”许冰介绍。

盯住辅差不松劲,学困生的转化一直是老师的痛点,质量提升的堵点,如何突破“肠硬阻”,使学困生能得到有效的转化?近年来,他们建立学困生责任包保机制,从校委会和党员做起,每人至少要结对3名学困生,认真落实4项帮扶活动,建立有跟踪记载、成效分析的帮扶台账。通过真帮真扶,学生的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变,学习的内驱力更强,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今年6月份的教学检查中,二(2)班的同学们惊喜地发现,该班梅钰涵同学进步非常大,这一切离不开班主任刘佳老师的努力,一年来,她在学困生转化上花了大量时间,不断坚持做后进生的辅差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

管住过程不松懈,为保证常规教学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学校采取了“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检查;预约式和随机式的推门听课;解剖式和诊断式质量分析;问卷式和座谈式的学情调查”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管。“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许冰说。

近年来,该校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系列化开发的思路,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开设了六项校本小课程:一周一诵读、午写一刻钟、计算一刻钟、演讲五分钟、口语五分钟,以及午间悦读,这些都纳入课程之中,进行常态化的开展,几年下来,也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基本功、基本素养在日积月累中有了长足的进步,小课程有大收益。

今年4月18日,一(1)班学生胡蕊站在台前,脱稿演讲《爱生气的小猫》,获得阵阵掌声。在每学期“一课一得”校本课程上,该校六(1)班数学老师刘建琴分享《数学学习方法和小技巧》获得在场所有老师一致好评。

千帆竞发,奋楫者胜。回顾学校办学历程,教育教学业绩硕果累累,各项工作均分别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学校先后荣获“2022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奖”、被评为“2022年度红安县平安校园” 等荣誉称号,2020年度--2022年度,该校足球队多次参加中小学校园足球赛,共获得七枚奖牌,该校的劳动课题多次在黄冈市作典型代表交流经验,太平桥小学换来了教学质量稳中向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