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6日,《2021乡镇综合竞争力报告》发布,湖北共有20个乡镇跻身2021中国中部地区乡镇综合竞争力百强,黄梅县小池镇入列,居第13名。
乡镇是连接城乡、承上启下的枢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好自己的资源禀赋,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升镇域经济活力,是摆在每个乡镇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本期《黄冈观察》选择了包括小池在内的4个特色乡镇,解析它们的发展之道。
“鄂东门户”小池镇——携手九江,融入“长三角”
小池九江一桥相连。 通讯员 詹丽君 摄
从黄梅小池镇,跨过长江大桥,就进入江西省九江市境内。
曾经隔江相望的九江和小池,如今已紧紧相拥。一系列具有开拓意义的措施,正在加速双方的融合。
跨江合作,只是开放开发的第一步。小池未来瞄准的是:携手九江,融入“长三角”。
从隔江相望到跨江拥抱
10年前小池很小: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人,工业产值仅17.7亿元,财政收入不足亿元。
对岸的九江却是江西经济实力排名第三的市州,高楼林立,灯火璀璨,产业优势明显。
“小池要发展,必须融入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格局中,与九江进行深度合作。”黄梅县委常委、小池滨江新区党工委书记、小池镇党委书记黄治冶说。
彼时,快速发展的九江也遇到“瓶颈”。东边的鄱阳湖,西边的八里湖,南边的庐山,将九江城区紧紧“困”住。隔江相望的小池镇,成了九江突破地域限制的最好选择。
源于共同的发展诉求,两地看到了补齐短板的契机。
2012年6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将小池开放开发上升为省级战略,设立滨江开放新区,吹响了小池开放开发的战斗号角。
2012年11月,黄冈与九江两地签订跨江跨区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就携手建设“一江两岸”达成共识。
“从隔江相望到跨江拥抱,这是一场互相成就的‘双向奔赴’。”黄治冶说。
百余江西客商投资小池
跨江合作,产业对接是关键。
小池临港产业园是推动跨江合作的示范园区,先后引进28家江西企业落户,占小池工业企业数量的五分之一。其中,投资规模最大的是雄宇筑工项目。
江西雄宇(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钢结构领域的龙头企业,该集团把走出江西的第一站选在湖北小池——投资10亿元,建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将小池基地打造成为企业最重要的增长板块。
底气从何而来?“小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跨江合作的蓬勃势头。”雄宇筑工科技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世洋说。
区位好。“距离九江市仅10分钟车程,与总部之间来往快捷,物流便利。”王世洋说,大型构件产品可走水路直达长三角、珠三角市场,未来还可通达海外。
政策优。“企业落户政策优惠力度大,兑现快。”雄宇筑工刚缴纳土地出让金,小池镇就兑现3000多万元的奖励资金。
配套强。王世洋深切感受到,这几年小池持续推动与江西精准对接,吸引了一大批新材料供应链和服务链企业落户。
“在小池投资兴业的江西客商已有百余名,成为小池建设的主力军。”黄治冶介绍,10年来,小池滨江新区累计投资近500亿元,初步形成了产业园区、物流片区、旅游景区、码头港区、农副产区、核心商区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格局,位居中部地区百强镇第13位。
两地群众共享合作实惠
每天早晨,许多小池的菜农挑着大袋蔬菜,乘坐跨省17路公交,经过九江长江大桥,到九江市区卖菜。
这条连接小池与九江的跨省公交线,已运营22年,成为两地群众的一条“民生线”。
当年,“一座九江城,半城黄梅人”。如今,“小池处处江西音”。两地民众交流日益活跃。
坚持以人为本,打破行政壁垒,让两地群众共享合作实惠——两地医保、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认;公安户籍、不动产、人社等至少140个高频事项跨江通办;“一江两岸”共同蔬菜市场建成;小池九江过江隧道已然启动……
跨江合作仍在深化。今年8月,湖北省发改委制定下发小池高质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以跨省跨江合作为切入点,做强先进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现代物流仓储业等三大主导产业,努力把小池滨江新区打造成为湖北省对接长三角开放开发的“桥头堡”。
9月29日,黄冈九江跨江合作座谈会在黄梅小池召开,进一步探索跨江联动、跨江融合发展新模式,构建跨江一体化发展格局。会议提出,两地要抢抓机遇,加快组建联合办公室,推动更高水平的跨江合作,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吴慕枫 詹丽君 石勋)
“中国天麻茯苓之乡”九资河——药旅融合,大别深山药香浓
九资河村民在采挖天麻。 受访者供图
7月16日,“十大楚药”评选揭晓,茯苓、天麻入选,罗田县九资河镇成为最大赢家。
九资河的茯苓和天麻品质优良,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总产值近8亿元。数据喜人,镇党委书记罗燕却倍感压力。
湖北提出,到2025年,全省中药材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要超过520亿元,其中加工产值超220亿元。
这其中,九资河能贡献多少?产业升级的方向在哪?
建趁鲜加工基地
国庆期间,位于九资河村八字冲的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园没有停工。
这个项目占地222亩,由罗田县投资5亿元,于今年6月开工建设,计划在2023年全部建成。项目包括交易物流中心、趁鲜加工中心、研发检测中心等,已有国药集团中联药业等60多家市场主体签约入驻。
镇人大主席周胜武介绍,九资河一直没有药材集中交易市场,大部分药材被药商收购后运走,极少留在本地加工。产业园建成后,将吸引大别山区三省邻县的中药材来这里交易。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将建成大别山区最大的药材趁鲜加工基地。药材在产地趁鲜加工,可以节约加工成本,降低物流成本,制造就业岗位,还会引来更多的致力于中药材精深加工的研发和生产企业。
今年3月,我省印发《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指导意见》。罗燕表示,九资河正酝酿制定茯苓等药材的趁鲜加工规范和产品标准,并将其推广到全行业,“有产品、有市场、有标准,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园一定会诞生省级甚至国家级中药材龙头企业。”
补齐菌种短板
葫芦石村曾是个贫困村,现在依托中药材种植,已经顺利脱贫,呈现一片新气象。村支书陈义林带着记者来到田间,扒开松软的麻骨土,一个个肉乎乎的天麻分外喜人。
虽然全村药材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000亩,但仍有很多农民不敢尝试。陈义林说,种药材,最大的风险是菌种。
目前,九资河茯苓、天麻仍在使用30年前选育的菌种。全镇制种农户近2000户,但菌种制备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
补齐菌种短板,罗田在持续发力。
借智科研院所。去年11月,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共同选育的茯苓新菌种“WZ-1号”鉴定会在九资河举行。新菌种将无性繁殖改为有性繁殖,可提高栽培单产10%以上。
激活市场主体。今年5月,罗田县出台文件,对新建规模化茯苓、天麻标准菌种厂和种子繁育基地的市场主体进行奖补,最高奖励50万元。
药旅融合延链条
10月5日晚,寒气逼人,九资河边却热闹非凡。只见彩灯摇曳,河心画舫上演员们翩翩起舞,引来阵阵喝彩。原来,“九资河夜游”正在首次彩排。
地处大别山下,九资河镇风景秀丽,周围环绕着天堂湖、天堂寨、薄刀峰等众多景区;这里还是京剧鼻祖余三胜故里,文化底蕴深厚。尽管地方很重视旅游产业的培育,但九资河的旅游并没红火起来,来往客人很少在此歇脚。九资河干天麻是很好的旅游产品,却要运到云南等地销售。
让中药材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九资河把目光瞄准中药材观光游和养生游,补齐三产融合短板。
在三胜广场旁边,由湖北广源集团投资建设的大别山地标优品体验街正在装修,即将开门迎客。罗燕说,到11月乌桕飘红的时候,游客在这里不仅能住特色民宿,买道地药材,看传统戏剧,还能品尝到以茯苓鱼头汤、天麻炖鸡为代表的养生药膳。
在正光九资河药业公司,董事长冯政光正在向游客展示新产品茯苓营养羹,里面除了茯苓,还有芝麻、薏仁等多种成分,只需要加入热水搅拌,就成为一杯健康营养的早餐。冯政光介绍,“十方九苓”,茯苓有去湿、健脾、降血糖、增强免疫力等多种功效,是药食同源的代表药材,“茯苓食品将成为产业新的增长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通讯员 陈安宇 陈钦)
“红色名镇”七里坪——以红带绿,69个村庄“一盘棋”
在八一村,游客观看红色情景剧。 通讯员 汪冠 摄
红安七里坪镇,著名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是红色旅游名镇。
红色旅游,如何既“富脑袋”又“富口袋”?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七里坪镇寻找答案。
长胜街涌动新活力
“请大家随我走进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所在地。”10月5日,长胜街上,讲解员周维正带着一批武汉游客参观。
七里坪镇文物管理所负责人王川介绍,近年来,长胜街创新展陈和呈现形式,邀请小小红色讲解员为游客义务讲解,让红色文化更加鲜活生动,吸引年轻游客到访体验。
看准游客带来的商机,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长胜街两边红安大布、红安苕、红皮花生等特产随处可见。
长胜街98号,红安大布非遗传承人黄珍兰从2015年起,就在这里开店、传习。她成立“珍兰大布纺织坊”,注册了“黄珍兰”商标,带领400多位留守妇女用手艺赚钱,生产服装和床上用品。
“游客多的时候,每天销售额能达到1万多元。”黄珍兰说,她们手工制作的大布床单、大布睡衣、虎头鞋等产品,格外走俏。
古色古香的长胜街还成为带货的特色直播间。商户们开网店、直播带货,把本地的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不少店主因此成了网红。
红色旅游富了农家
参观革命遗迹遗址,观看红色演出,游览红色美丽村庄……今年国庆长假,七里坪镇八一村游客如织。
八一村是《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首唱地、红军团长方和明的故乡,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两处。
抢抓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机遇,八一村围绕“忠诚”主题,对村庄进行整体包装,建设忠诚政治体验馆、方和明事迹陈列馆、苏维埃大礼堂、英烈广场、“三同”书院等,打造集观光、住宿、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红色景区。
以红带绿,八一村探索“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红军茶”等品牌,推出“共享菜园”绿色业态,建野菊花、红苕种植基地。
红色旅游,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更充实了村民荷包。八一村党支部书记郑喜中介绍,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53元。
“点要亮、线要美、面要异。”镇党委书记阮元兵说,如今,七里坪各村庄,立足各自特点,挖掘红色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
观音阁村,打造“红色家风”品牌,建设“三同”党性教育基地,每年可带动村民就业50人,人均增收8000元。
草鞋店村,开发最具特色的“红军洞”,与“杨山河吧”绿色生态氧吧交相呼应,吸引众多游客打卡。
69个红色村庄“一盘棋”
“发展红色旅游,统筹运营最关键。”阮元兵坦言,七里坪不缺红色资源,缺的是运营。
去年年底,七里坪镇成立长胜七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构建“镇级主导、公司主营、村级主体、农户主力”的共同发展模式。
公司外联事业部主任戴翠介绍,公司将七里坪镇69个红色村庄等纳入统一运营、管理,整合红色资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并完善交通、住宿等配套建设,向全国各地推介红色旅游,真正擦亮红色名片。
“向内整合资源,向外拓展市场,真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阮元兵介绍,每年,七里坪镇游客接待量达300万人次。今年1至8月,长胜七里公司营业收入达500余万元。
“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有影响的红色景点、经典名村,做大红色旅游底盘。”阮元兵说,未来将坚持“以红为魂、红绿相融、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建设全国红色教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镇,让“红色”成为七里坪一张闪耀的旅游名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刘子靓 陈琪 赵炳长)
“工业重镇”田家镇——向绿而兴,逐梦千亿循环产业
锚定医药化工、绿色建材两大主导产业,武穴市田家镇去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60亿元,税收超过10亿元,占该市半壁江山。
以建设“两型”社会循环经济试验区为目标,田家镇初步形成了马口化工产业园、新型建材园、临港物流园、大健康产业园“一区四园”发展格局。
街道党工委书记王超介绍,目前田家镇正在谋划建设2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到800亿元,“力争到2025年,产值实现千亿目标。”
新路径升级主导产业
背山面江,矿产资源丰富,黄金水道便捷,田家镇办好工业有足够底气。近20年来,随着华新水泥落户、祥云化工扩张,这里一跃成为鄂东地区重要的建材、化工产业基地。
2017年,随着“长江大保护”的实施,田家镇认识到,绿色决定生死,拼消耗的粗放增长已不可持续。
田家镇整合各方资金2亿多元,在园区建设环保配套工程,助力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同时,出台优惠政策,激励龙头企业节能降耗。
祥云集团技术攻关半年,成功开发出新产品液体聚磷酸铵,磷矿利用率提高50%,磷肥使用量减少40%。今年6月,首批5000吨产品俏销澳大利亚。去年,祥云集团产值约7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00亿元。
“傻大黑粗”的建材产业也开始转型。
今年6月,民本集团450万吨氧化钙项目一期投产。副总经理唐建荣介绍,1吨石灰矿原料,售价仅70元,加工成炼钢的氧化钙,身价立马涨到700元。从“卖矿石”到“卖钙品”,该公司今年产值有望达到30亿元,比去年增长40%。
18个5亿元以上项目延链强链
武穴市新能源纳米材料循环经济二期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施工方正在平整土地。
该项目于8月开工,总投资约19亿元,投产后可年产20万吨高纯纳米级磷酸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领域。
投资方云翔聚能董事长解奇兵介绍,主要原材料来自祥云集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位于同一园区,可大大降低原料成本。
祥云集团董事长胡华文说,在政府“链式”招商加持下,企业的产业链条正不断拉长补强,随着氟化工、精细磷化工、合成氨、磷酸铁锂等一批项目的建成投产,“十四五”末产值可突破300亿元。
王超说,瞄准主导产业补链延链强链,田家镇签约18个5亿元以上项目,其中祥云磷石膏综合利用、华新3000万吨机制砂等9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把企业成本降下来
今年煤价一路上涨,园区负责集中供热的武穴瑞华迪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蒸汽报价也节节攀升,仅半年就从每蒸吨200元涨到300元。
供热成本上升,让园区企业倍感压力。湖北中牧安达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庞谦说,仅此一项,企业今年要多掏150万元。
降低企业成本,田家镇街道积极向上争取,武穴市政府拿出2.1亿元收购瑞华迪森公司。“将其列入园区配套设施后,由政府分担成本增加部分,企业用热每蒸吨可以下降50元。”王超说。
与企业打交道中,田家镇一班人的认识逐渐明晰:实实在在地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田家镇还从黄石引入一家火电厂,总投资60亿元,有望今年12月动工。
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田镇港区铁水联运码头列入武穴“十四五”重点项目,今年9月已启动勘察水上钻探作业。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雷世达 耿文辉)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