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村BA"!奖品有玄机!带火地标优品!

2023-04-27 11:28   红安县​融媒体中心   李雯婷 古桂琴

4月21日至23日

红安“村BA”的成功举办

带火了一波篮球潮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赛事的一个细节

这次比赛前八名的奖品

都是红安的特产

第一名奖品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红安苕

第二名奖品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红安花生

第三名奖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红安绣活

第四名奖品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红安大布

第五名奖品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老君眉茶

第六名奖品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永河皮子

第七名奖品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红安油面

第八名奖品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绿豆粑

红安特产的亮相,既接地气,又有人气,村味十足。

一场“村BA”,提升了乡村生活品质,丰富了乡村文化建设,同时挖掘本地产品、文化、习俗,助力红安特色产业发展。

红安苕

红安苕学名红薯,在红安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是红安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大革命时期,作为黄麻起义发源地的红安人民,不光积极投身革命,还把自己作为口粮的红苕和盘托出,给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用作军粮,自己却以树皮草根充饥。

共和国建立以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让国家度过难关,在那三年里,连遭干旱和水涝袭击的红安这一片红色土地上,人人都勒紧裤带,为全国提供了一亿六千万斤粮食。一九六零年的冬季,当时的湖北省省长张体学到全省各地视察之后,看到人们实在饿的没法活了,就给当时当国务院副总理的红安人李先念通电话,要两亿斤粮食。李先念副总理难过地说:没有。当红安人得到这一个消息之后,县委庄重地通过县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议:再上交一千万斤粮食,支援重灾区。这一千万斤粮食,是当时四十二万红安人,留给自己一年的口粮,其中,红安苕就是主粮。

由此,红安苕和红安人的历史渊源可见一斑,以至于如今有人形象地称,红安人就像红安苕:有红苕质朴、实在、憨厚的性格,也有红苕顽强的、吃软又吃硬的秉性,还有红苕表里如一、乐于奉献的精神。

红安花生

红安花生种植历史悠久,据《黄安县志》记载,红安县自清光绪末年开始引入花生种植,清末民初逐渐兴盛,栽培面由北向南扩展并覆盖全县。红安花生以果壳薄、粒小、籽实饱满、果仁香脆、品质好、出油率高而蜚声全国。

早在1957年,红安就成为全国花生重点种植县。近年来,围绕建设花生大县目标,红安县按照“区域种植、规模发展、板块推进”的原则,高标准建设花生生产基地,各乡镇成立花生协会,形成了“十里不断线,万亩连成片、村村有基地、户户种花生”的生产格局,随着种植规模和品质提高,红安花生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一。

红安以地膜花生种植为主,目前,种植面积超过红安县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达到40万亩,占湖北省的13.6%,国内花生网站也专门有红安花生的专栏。作为湖北的花生生产大县,花生是红安人民增收致富的“好产业”。2013年4月15日原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红安花生’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红安地处丘陵地带,以沙土为主,产出的花生皮薄、果仁饱满、出油率高,可以生吃、熟加工、亦可做花生零食等。红安种植花生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榨油,花生油是红安人自古至今的主要食用油。红安花生油率高,榨出的油,有一种独特的浓醇香油味,用花生油制作的热菜、调凉菜也格外出味道。而花生藤的营养价值也很高,以往,农家都把它加工成饲料,用来喂猪。

红安特别适合种植花生,秋收季节,有些地因为沙土酥松,抓住花生棵子,就能一下子扯出一整棵来,因而,红安人花生采摘也称“扯花生”,等扯完之后,用手一抖几下沙土,白花花的花生就露出来了。有的是直接在地里扯了花生后,就地摘了花生再挑回来,有的是全部连藤一起挑回家里,坐在家里摘花生。红安花生还可做菜,如:盐水花生、炸花生米、花生芽、老醋花生、豆皮炒花生、鸡脚花生汤等。

红安绣活

“红安绣活”即红安民间传统刺绣活动的简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处中原的红安山乡流传千载的一项民俗活动,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在红安,连袜绣花鞋垫既是一种平常的生活实用品又是具有特别意义的民俗艺术。妇女们把它作为展示才华的平台,还把它作为社会交流的馈赠礼品和传情的信物。

是广大民间绣女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其作品是馈赠情人的信物、致亲人的礼品。它既是一种平常的生活实用品,又是具有独特意义的民俗艺术。妇女们都把它作为展示才华的平台。红安绣活分为丝绣、挑绣、绒绣三大类,应用于鞋垫、布鞋、童帽、枕面、枕套、布兜、衣面、衣边、门帘、窗帘、帐筵、桌围、椅褡等诸多生活日用纺织品的美化,其中尤以“红安绣花鞋垫”著称于世。

红安绣活在工艺技巧、构图风格和图案寓意的艺术风格诸方面,都具有长江中游地区绣花鞋垫的典型工艺特征和艺术特点。红安绣花鞋垫造型生动,装饰性强,突出表现出清新夺目的质朴美、浪漫美、明快美,不仅富有艺术价值,还富有实用价值。

1987年红安绣花鞋垫100件在中国首届艺术节展出;1989年赴香港、澳门、捷克斯洛13个国家和地区展出。红安绣活涉及绣制、交流、展示、馈赠等一系列活动构成的乡风民俗氛围,极大地激发了民众参与制作的热情。2008年,红安绣活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红安大布

红安大布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大布作为非遗传统纺织技艺传承技艺,是千百年来在红安人中间世代流传的一种手工纺织技艺。明朝已有诗句借景抒情,清末更有日本人水野幸青在《汉口》一书中明文赞誉“黄安(今红安)景庄布(即大布)细密、光洁、亦复耐久……”

红安大布又叫“老土布”、“老粗布”,是我们红安县流传千百年的纯棉手工织品,多用于床上用品和衣物;你说人可以一餐不吃,但是不能一天不穿衣、不睡觉吧;大布做的织物不仅柔软舒适、经久耐磨,而且冬暖夏凉;所以在我们红安,花生和红苕不会天天吃,但是大布却是一天都离不得。

红安大布质地轻柔、爽身、透气保健,花色给人以清新的明快美、格律美、朴实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当地人民群众的衣着及床上用品的主要材料。生产鼎盛时期,红安大布的纺织业遍布城镇乡村,不少人把它作为以“土”(即土布)换“洋”(即洋火、洋油)的商品(俗称“打转计”),今天仍受国内外的欢迎,尤其是在海外华人、东南亚各国人中备受青睐,且已行销至海外。

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主要工序有搓棉条、纺纱、染纱、浆纱、倒筒、牵经、梳布、穿纵、穿扣和上机织布。其衍生产品包括床上用品、家居用品 、服装等,具有手感厚实、肤感舒适、冬暖夏凉、透气沥汗、无静电反应特点。

红安大布真正走出红安还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安是“中国第一将军县”,在这里走出了223位将军,在这也爆发了黄麻起义。它为红安走出的三支红军队伍做了军服,跟随着那些红安籍的将军们南征北战。“最后一碗饭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缝军装”,说的就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男将在前方打仗,女将在后方织布送衣的情景。

老君眉茶

老君眉,茶名,又名仙茶,是湖北红安县的一种茶叶品种。老君眉茶成名来自于红楼梦中贾母提到的老君眉。《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写贾母来到栊翠庵,妙玉招待吃茶,有段话:“贾母道:我不吃六安杀。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这段话说出了两个茶名:六安茶,老君眉。该茶的汤色深色鲜亮,香馥味浓,能消食,解腻的特点符合红楼梦中描述的特征。

老君山,是红安县内的第一高山,相传太上老君曾在山顶炼丹而得名。山中出产一种名茶,名唤“老君眉”。老君眉茶外形独特美观,内质色香味优异,其形似眉,条索紧细;汤色翠绿,清澈明亮;香气清纯,底蕴浓郁;滋味醇厚,甘甜爽口;叶底嫩绿,清亮匀整,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楫称茶中珍品。

2000年荣获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2004年荣获湖北省首届有机名茶;2006年荣获湖北省二十佳名优茶;连续三年荣获湖北省林博会等奖;2008年荣获湖北名牌、湖北省消费者满意产品、第十七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老君眉产地范围为湖北省红安县华家河镇老君山、金牛山、阳台山,七里坪镇天台山、大理斛山、光宇山、杨尘山、紫云寨,杏花乡游仙山现辖行政区域。自获得有机认证后,6大林场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包装,老君眉茶又重现生机。

永河皮子

皮子,俗称千张,分鲜皮、臭皮两种。红安县永河产皮子,则以鲜皮著名。2013年7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13年第108期公告: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初审推荐,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依法受理永河皮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并予以公告。这标志着永河皮子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已迈出关键一步。

永河皮子加工其妙在水中。大别山的山泉七拐八弯,源源不断;流到永佳河。河水卫生清淳,水质适宜于皮子加工。永河皮子外形长七寸、宽五寸,厚度如带,虽薄而有经丝,搓能成砣,松能还原,能作捆皮。切片、切砣,可作素鱼、素肉等多种美味。质软鲜嫩,长煮不起渣,常为下酒之佳肴。永河皮子薄如素纸,嫩若蝉翅,对着太阳能透过光芒,盖在碗面能看到碗内青菜、萝卜等,捣细撒在水面一时落不下,仿佛是水面漂动菜花。干,含水不露,如同刨花白布一般。它是“水货”,却与水无缘,浑身上下干干燥燥,似乎易燃生火,包装时,用纸箱不愁被水打湿。韧,叠而不折,戳而不破。

红安油面

油面,又称挂面,面条形如盘丝,传统制作全由手工完成,所需场地、工具、原材料等条件简单而手工技艺含量很高。

传统手工技艺赋予油面两大特点而有别于机制面及手工制作的灰条面:其一、配料、和面、饧面、盘条技艺加上适当力度、节奏等手上功夫拉出的面条粗细适度而且均匀、耐看、耐吃,便于烹调;其二、加油盘条使得面条色泽亮丽,干炒、水煮不浑不糊,味道绵柔爽口。

油面制作是红安地方盛行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当今由于市场行情看好,已在城关、永佳河、高桥、八里湾镇属许多村组形成成片加工局面。

传统手工制作的油面适用广泛:一是惯作早晚餐的主食;二是餐桌上的下酒佳肴;三是馈赠亲友的礼品。在当地民风中,油面是吉利的礼品,如祝寿送面为“长寿面”;赶月礼送面为“长生面”;过年时送面为“富贵面”(富贵绵长之意)。

绿豆粑

红安绿豆粑,据说在唐朝时就开始制作。它色泽金黄,外焦内软,椒咸味美,油而不腻,为红安民间所喜食。其制作方法为,先将熟绿豆搓烂捍成丸子,再把蒸熟的糯米捣成糕状,然后将绿豆丸子作馅加入麻油和盐,糯米作皮包好,按成扁圆形,用花生油炸成金黄色即可食用。董必武同志生前每次回来,爱吃此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