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年的开始,父母日常劳动内容之一便是挑水。用一根金黄色毛竹制成,磨得光滑铮亮的扁担,挑着两只暗红色的熟胶水桶,来到村子西北边离家大概七百多米处的水井中取水,再挑回家中。如此循复往返五趟,方才灌满厨房里的那口大水缸。
初中时期,有一次放假回家,我曾有幸体验过挑水的感受。两只熟胶制成的水桶,敦厚又结实。即便是空桶,其自身的重量也不轻。用绳子穿过桶柄并打上结,再把两只空桶挂在扁担的两端,然后弯下腰把扁担的中心部位架在肩膀上,用手扶住扁担的前端。站立起来,朝着水井的方向走去。
走在田间的小道上,水桶随着我的步伐有节凑地摇摆着。一路上,还遇见了不少前来挑水的乡亲们。我记得当时还有人夸我懂事,知道为家里分担之类的话。
来到井边,发现这井的深度大概有3米,直径约1.5米。只见井里的水清澈见底,井底的泉水不断涌出。井壁用一块块光亮的石头堆砌而成,井壁上的苔绿由于经常清洗,并不肥厚。听大人们讲,这口井大概建于上世纪60年代,是周边几个村子一百多号人的日常生活及饮用水。打我记事起,这口井就好像不曾干涸过。
抓住桶柄上的绳子,将桶丢入井中,倾斜桶口,待灌满水后用力提上来。另外一只桶也如法炮制,然后挂在扁担的两边,弯腰、站立。肩膀被扁担硌得生疼,咬住牙忍着疼,跌跌跄跄地开始往家的方向走。
走了大概十几步的样子,实在忍不住了,便将桶放在地上停下来休息。休息个十来分钟,又咬起牙,换另外一个肩膀挑。如此一路,走走停停,待回到家,桶里的水已泼洒了三分之一。我的裤子也被水淋湿了,两个稚嫩的肩膀早已磨得通红,而且走在田埂上时,差一点栽了下去。
想一想我的父母,他们要这样来回挑5趟。而且一缸水也只够用一天,也就是说每天都要去挑水,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都不能间断。晴天还好,一旦雨雪天气,挑着两桶水走在泥泞的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 如履薄冰,一个不小心就会滑倒。
后来,我离开家乡在外求学、工作。直到最近回家,我才发现家家户户已经通了自来水,村里的小道也全部改为了水泥路。这一下,我再也不用担心父母们挑水滑倒了。
我问我妈,那口井还在吗?她说,已经废弃了。
我一个人走到那口井边,井水一如既往的清澈。我默默地弯下腰,给她鞠躬,感谢她这几十年来无私的奉献,哺乳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同时,也告诉它:你的使命完成了!你见证了历史,看尽了世间沧桑,也目睹了这个村子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乡亲们的生活也在一天天的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