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改革攻坚在一线》电视访谈专栏,今天推出“深化县域共青团改革试点”。
记者:在构建青年工作新格局 推动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方面,团县委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团县委书记潘小燕:改革实施以来,团红安县委以全国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为契机,通过以下方面的努力,不断提升我县基层团组织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
一、夯实“三个体系”,增强团干力量。从团的组织体系、队伍体系、考评体系三方面同步发力,破解基层团组织“建团路径单一”“缺人干事”难题。一是组织体系延伸扩面。传统领域团组织增至683个,新建“两新”领域团组织137个;立足青年“地缘业缘趣缘”,建立“团办青年社团”10个;建设县、乡、村三级青年之家22家,搭建411个网上青年联系“塔群”,覆盖县域青年骨干、团员青年近2.3万人。二是团干队伍选优配强。县乡两级团委主动争取党委支持,拓宽来源渠道,配齐配强专职团干部;从教育、非公、农村等领域选派26名挂兼职副书记,充实各级团组织工作力量;选聘高校返乡大学生党、团员担任乡镇、村(社区)兼职团干部。三是考核体系考准考实。每年底开展基层团组织述职大会,对各地团组织工作进行现场述职、互评打分、线上青年评议,将结果与奖励惩戒、评先树优挂钩,激励基层团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二、强化“三个教育”,激发团员活力。以提高团员队伍的能力为抓手,答好“新时代如何保持和增强团员队伍先进性”这一重大课题。一是强化入团前教育培养。建立团教协作联席会议机制,落实“三会两制一课”、积分入团、星级评价制度,通过团课学习、团校培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对拟入团青少年开展经常性教育,使发展入团的过程成为增强其组织意识的过程。二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青年大学习”平台功能,每期组织1万余名青年团员在线学习,实现思想引领常态化、长效化;制作《红色主题团、队日活动路线图》,不断完善团的实践育人机制,突出特色、注重实效,不断增强教育引领青少年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性。三是强化典型示范引领。通过选树优秀团员和团组织,发挥优秀团组织和优秀团员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教育引领青少年红心向党。今年共评选省、市、县五四红旗团组织39个、优秀团员37名、优秀团干部26名;颁发“红领巾奖章”二星章个人559个、集体75个;经少先队组织推优入团的比例达99%,28岁以下团员青年经团组织推优入党比例达75%。
三、建功“四大领域”,彰显青春作为。通过向社会筹资源、从青年中找帮手,发挥团组织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建功新时代。一是助力青年创新创业。依托县“青创联盟”打造2500㎡创业孵化阵地,2022年发放“青创贷”2800万元,扶持青年创业者103名、创业团体20家,助力乡村振兴。二关心关爱困境青少年。实施希望工程助学行动,募集资金74.15万元,资助898名学生;争取“希望小学”“希望操场”“希望卫生室”项目资金132万元;通过链接社会爱心组织和个人,累计为乡镇中小学建成图书室12个,捐助物资30余万元,资助困难中小学生5000余人。三是服务社会实践。成立红安县大学生联合会,对接20余所高校来红开展“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集结在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优秀创业青年等各方力量,开办暑期公益托管,服务留守儿童1000余人。四是开展志愿服务。组建青年突击队78支,参与全县疫情防控、五城同创等志愿服务,带领青年在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
记者:为进一步深化这项改革,下阶段团县委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呢?
团县委书记潘小燕:下一步,我们将紧扣“联系和服务青年”这个根本,在改革的“一强一补一升”上下好功夫。一是强化党管青年原则。坚持把“党管青年”贯穿基层团组织改革的全过程,对标党的要求、青年需求,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掘进。二是补齐短板弱项。重点在“两新”领域团建覆盖率还不够高、青年联系服务不紧密等方面加强改革攻坚,力争实现组织多样化、生存社会化、工作项目化、运行扁平化、骨干多元化。三是提升团组织效能。注重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检验改革成效,切实提升团组织运转的实效、团员教育的成效和青年作用发挥的质效,持续增强团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