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别山,频频出英雄。纵观中国革命史上众多的军事和政治领导人,有很多都是从大别山这块红色土地中走出去的,他们或在这里出生,或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留下了遍地的红色足迹。
贺健,原名喻安良。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安县华家河镇喻家畈村的一个贫农家庭。1930年7月参加红军,先后任红一军一师三团团部通信员、红四军十师手枪队四班班长,1931年9月,调任红四军军长徐向前的警卫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历任三野二十五军副军长、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吉林军区司令员、总参军交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2年4月的一天,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鲁中南军区司令员的贺健将军,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家乡——华家河镇喻家畈村。穿着笔挺的黄呢子军装,手上拿着帽子,步履轻盈地走在乡间土道上,望着远处的大别山脉蜿蜒曲折,回忆涌向心头,思绪万千。
近乡情更怯。当他越来越靠近家里的时候,他内心的惶恐和担忧就越发加深。一直到他见到自己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母亲时,他才为她还活着而松了一口气,紧接着又为她的苍老和瘦弱而落泪。
将军一眼就认出了母亲,走过去喊道:“娘,我是安良,我回来了。”娘望着儿子,突然抡起胳膊,打了将军一个耳光,骂道∶“你个没良心的,你还知道有个家,你还知道有个娘。”母亲怀抱将军,失声痛哭。
离别20年后归家的贺健,已然不再是当年那个莽撞的毛头小子,而是衣锦还乡的司令员。面对如此出息的儿子,母亲为什么一见面就打了他一巴掌呢?
儿行千里母担忧。多年来,儿子音讯全无、生死不知,母亲时时牵挂,生怕他不在人世。这时候看到儿子活着回来了,心中想必也是五味杂陈。这一巴掌,既是为了将军当年偷偷跑去参军的担忧,也表达母亲对儿子多年的思念。贺健也因为愧疚生生受了这一巴掌,之后才抱着母亲一起痛哭了起来。
半晌,母亲止住了泪水,拽着将军迈进老家大门,乡亲们夹道欢迎,院内鞭炮声、掌声不止,欢迎将军回到老家。而母亲却拨开众人,拉着将军走入里屋,操起一把做饭烧菜的铁铲,对着北墙的中腰部,狠狠敲砍起来。一时泥土飞溅,灰尘暴起,弄得大家一头雾水,不明白老太太要干什么。
外墙皮铲掉,母亲伸手从里面掏出一个书本大小,两面用硬纸板粘牢的黄板夹子,用手撕开递给将军,说:“安良,你看看。”
将军打开一看,里面夹着两张鄂豫皖边区银行发行的纸币,一张面值壹元,一张面值伍角;还有一张将军身穿便衣,剃着学生发型的照片。
母亲对将军说:“安良,把它带走吧,好好带兵,好好打仗。”
此时的母亲,面对刚刚归家的儿子,没有嘘寒问暖,没有挽留的言语,而是让他走,让他好好带兵、打仗。她虽然是个没文化的农村妇女,但是她明白儿子做的事是极光荣的,也是让她极为骄傲的。
那是1932年10月底,红四方面军西撤攻占郧县,部队休息了半天,准备继续西进,攻占漫川关,向陕西方向实施战略转移。贺健将军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的警卫员。他心里明白,部队冲过漫川关进入陕西,再想打回鄂豫皖,几乎是不可能了。他偷偷把身上仅有的壹元伍角边区币,一张1931年12月黄安县被命名为“红安县”时照的照片,寄给家中的母亲。将军没想到母亲竟然一直没舍得用,而是在白色恐怖弥漫的日子里冒着风险将这些东西保存了下来。
将军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从来流血流汗不流泪,是条真正的硬汉。望着被母亲保存了二十年的物品完好无损,将军的泪水再也止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