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天台山

2022-05-16 09:52   王均德

红安,以中国第一将军县而闻名遐迩。其山川景物、自然风貌,皆是刚柔相济,恰到好处。其山,堆绿涌翠,雄奇而不失敦厚;其水,清冽甘甜,舒缓而不失飘逸,形神清朗,风水俱佳,说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绝非虚妄之言。

红安地质构造单元划归淮阳山字形前弧西翼。境内地貌山脉,均属大别山一脉,由北向南,绵延数百里,在县北巍然成势。山势雄伟,沟壑幽深,林木茂密,层峦叠翠。其中,老君山、天台山、九焰山,巍峨厚重,武威文秀,最为形胜。

山系诸脉聚会于县北处,群峰高耸,鼎足而立,俯瞰江汉,雄视四野,又有支脉旁出,东伸西展。东部为倒水和举水间一脉,构成三角山、五云山、尾斗山、卓旺山等东脉诸山,西部为倒水和滠水间一脉,构成阳台山、似马山、红马寨、洪界山等西脉诸山。二脉逶迤绵延,开阖大气,遥相呼应,精心拱卫着这方神奇的土地。

红安有主要山峰201座,从海拔看,天台山是为次高,但若从景象、人文、历史等诸多方面综论,天台山当属红安名山之首。

旧时传闻,有形家辨砂觅龙到此,往来勘踏,定山向、察血脉、取星运,察山观水后,称叹祖山根深枝长、屈曲生动,少祖山端圆体正、奇异特达,支脉均衡和谐、绵延久远,并有秀水相依、澄澈弯抱、九曲回环。此地天地氤氲,聚气藏风,阴阳和泰,万物滋生,实为一方妙境,上有吉星高照、紫气环绕,当是一方旺地之根。

这些,毕竟是传说,无须细考深论,但天台山许多地方确实引人注目,值得称道,叫人赞叹。天台山引人注目之处颇多,最为引人注目之处,当属天台美景、文武二脉、天台三禅。

如果对这些深入研究,就会对红安的境貌、风物、人文、历史有较深程度的了解,就会深入理解“不到天台山,不算到红安”的意义和内涵,就会有发自肺腑的感叹。天台山,秀外慧中,形神俱佳,是一座值得一读再读的山。

一、天台美景、引人入胜

天台景区位于鄂豫交界,距红安县城25公里,鸡鸣数省之地,水分江淮之处。看经纬线,景区在地球最为神秘的北纬30°线上,也是在华夏腹地南北分界线上。一山二水,北水归淮,南水入江。江淮皆有景,十里不同风。

景区由天台山、九焰山、对天河、艾河谷、香山湖和老君山组成,面积超120平方公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4A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湖北省级风景名胜区,是武汉市百公里区间生态保护完好,气候宜人,功能齐全的旅游度假区。 

纵观全景,这里峰峦叠嶂、氤氲蓊郁,沟谷纵横、丛流飘荡。春天,林木葱翠、山花烂漫;夏季,绿荫笼覆、苍山如黛;秋时,色彩斑斓、层林尽染;冬日,银装素裹、剔透晶莹。

这里大小区间各有特色,相映成趣,又和谐统一,浑然一体。天台峰中天一柱、景象独特,九焰山寨厚峰奇、古木参天,对天河水急滩险,溪涧漂流惊险刺激,艾河谷溪流淙淙,如诗如画,香山湖九曲回环,五岛竞秀,老君山森木茂密,巍峨壮丽。   

这里是珍稀植物库和野生动物的乐园。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生态稳定,物种丰富。有植物750余种、动物34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类动植物8种,还有北豹、北狐、银杏、野生樱花、鹅掌楸、香果树等诸多较为稀有物种。

在这里,常能看到野猪、獾、花面狸、大灵猫、山斑鸠、布谷鸟等多种野物,被誉为“大自然精灵、中国最美小鸟”的蓝喉蜂虎,化石级两栖动物娃娃鱼也偶能见到。

跋涉山水间,常能看到,长尾松鼠在林间跳蹦,雄鹰在蓝天上翱翔,成群的白鹭时而翻飞时而徜徉。最为有趣的是,杖竹而行,不经意间,会惊起七彩山鸡,山林中,发出一阵阵扑棱棱的声响。

对天河探险漂流,全长5.8公里,上下游落差143米,一般漂流时长2.5小时。青石河床,清流激荡,两岸林木茂密、杂树生花。登上橡皮艇,奔流而下,险急处,搏急浪,闯险滩,动感刺激,畅快淋漓;舒缓处,轻荡皮舟,慢摇双桨,身心放松,自是无比的惬意。

这里是居游和避暑休闲胜地。夏季的平均气温在摄氏22度左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沁人心脾。一年四季较多时节,山中,地气蒸腾,丝丝袅袅,又若隐若现,山头,云缠雾绕,水气空濛,又幻化万端。

到此居游,可舟车负重,也可竹杖轻鞋,登高望远,临水赋诗,观飞禽走兽嬉戏,闻杜鹃樱花绽放,赏百鸟歌喉竞展,品满眼瑞雪有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远远近近,目之所遇,耳之所及,皆如身临仙境一般。

关于天台主峰。

天台山由天台主峰、九焰山、鲫鱼岭、绕拨顶、黄茅尖、平头岭、五峰尖、鹅公岭等诸山组成。天台主峰在群山环绕中拔地而起,海拔达到817米。主峰四面峭壁如削,直插苍穹,峰顶似台,势若接天,人称“江北淮南第一峰”。

天台地理位置独特,山势雄奇开阔,气象宏大。

红安民谣说,“天台在天上,一步高一丈,人在云中走,水在雾里淌,抬头头齐天,低头望长江”。

明代诗人李逢阳说,“自是淮南第一峰,四时常有白云封。岩岩直上三千仞,矗矗生成百二重。洞口风雷频送雨,山头宫殿欲摩空。几回要上穹窿际,笑看江黄指顾中。

明代思想家李贽宿天台顶时,写下一首七言律诗。“缥缈高台起暮秋,壮心无奈忽同游。水从霄汉分荆楚,山尽中原见豫州。明月三更谁共醉,朔风初动不堪留。朝来云雨千峰闭,恍惚仙人在上头”。

天台之台,阔约六亩。登临送目,东望皖西,西眺江汉,南观武汉,北望中原。风依依,目眇眇,此时,细品民谣和古人诗词,感同身受,顿时定会感到万物空灵,胸亦更阔,眼亦更高。

关于峰顶景观。

天台峰顶处有三门一寺四台十景。三门为离垢门、息缘门、达天门;寺是天台古寺;四台为伯台、仲台、叔台、小台;十景为告天炉、抚松岩、了心关、宾阳壁、留月岩、坐忘台、卧龙洞、作霖池、抱奇窟、披云峰。

说到十景,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眼光。这是明代万历年间,一批学士鸿儒发现并命名的天台之胜。这十景或是大自然的精心雕琢,或是智者独特视角的观察提炼,或是先贤故事的特殊印迹,或是文人墨客的激情挥洒,或是根植于文化沃土的神奇传说。

流连天台,细细品鉴,观天地之造化,发思古之幽情。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缕阳光,一丝月色,都会让人赏心悦目,都会是叫人灵魂清澈。

二、文武二脉、源远流长

进入天台山门,拾级而上,回环曲转,就能登顶天台。途中,有一处新元古时代的花岗岩,距今8.5亿年之久。风霜雨雪,岁月驳蚀,花岗岩变成了片麻形状,层层平叠,远观近看,犹如一摞叠放整齐的书本。书脊处有方石刻,“文脉”二字韵味悠长。

翻开书页,就会发现,红安的文脉,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红安是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地,中原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多种文化,在此不断交融沉淀。

相传,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时,曾绕道古黄国,到过此地,明弘治《黄州府志》就有“世传老君曾炼丹于此”的记载。西汉三杰之一的张良、唐代诗人杜牧、宋代文豪苏轼及其好友陈季常、宋代理学宗师程颐与程颢都到过此地,留下足迹或是望山抒怀。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北宋词人秦观、理学大家《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一支后人就定居在此地。

这些传说,大多发生在建县之前,年代久远。无系统史志记述,仅口口相传,有些很难查考,但有些从民间族谱中可以得到部分印证。当然,真正有志书可查的较为全面的历史,应是明嘉靖四十二年建县以后。

黄安之父耿定向是明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官历御史、学政、大理寺右丞、右副都御史、户部尚书等,一生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去世后,朝廷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恭简”。

耿定向是明代著名的理学鸿儒,学术成就很高,著有《冰玉堂语录》、《硕辅宝鉴要览》、《耿子庸言》、《先进遗风》、《耿天台文集》等,今人整理有《耿定向文集》。

耿定向晚年辞官回乡,隐居天台山,人称天台先生。他与其弟耿定理、耿定力一起创办天台书院,潜心学问,讲学授徒,还邀约文学家、思想家李贽到天台书院研讨学问、讲学执教。万历八年至万历十二年,李贽一直定居天台山。 

耿定向在天台书院讲经论道,尤其是与李贽有较多的学术交锋,君子论战,影响巨大,引得全国各地众多文人墨客慕名而至。万历十七年考中状元的焦竑曾拜耿定向为师、求学于天台书院多年。他撰文这样记述:吾师天台先生居于万山之中,但四方学士依然如鸟返岗林,如川赴海,无不人人为扣两端,期于有悟。先生之道,如日中天,天下莫不知也。

天台书院的兴盛也引得黄安重教兴学之风盛行,一时间,全县从南到北,官办民办,书院遍布,义学、社学、私塾也应运而生。最为著名的是天台、洞龙、天窝、云台、钓台、石林、桃花等七大书院。书院讲授的多是仁义礼智信与忠孝节勇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秉持儒理论辩的学术特征,重理重行。书院风清气正,而且影响深远。自明至今,天翻地覆,黄安红安,县名虽然有变,但此风至今尚存。

清朝末年,科举废,学堂兴,各书院相继改为初等、高等学堂或学校。民国时,战乱频繁,学校教育仍能部分延续,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学校、平民学校、农民夜校成为一种新型的办学类型。建国以后,全县的教育得到飞速发展,目前,共有各类学校200多所、在校学生7万多人。全县每年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各类人才。

《湖北通志》和《黄安县志》记载,明清两代,全县有进士56人、举人数百人。明代有“文风犹盛唯有楚,楚亦在黄安”之说,亦曾有“荆楚进士之乡”的美名。

近代以来,红安亦是学者名人辈出,有院士、研究员、教授、作家、知名学者,各类拔尖人才不在少数,其中,现代翻译家和文学家叶君健、世界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历史学家冯天瑜就是其杰出代表。

史书记载,焦竑金榜题名后,曾携六弟子重访天台山,坐于七子台,并赋诗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尽将双脚压崔嵬,下视青天万里开,飞腾莫讶不知险,曾踏羊肠百折来”。

抚今追昔,再品“文脉”二字,应是别有一番感怀。

阅山读岭,还会发现,天台山不仅仅是红安的文脉,也是红安的武脉。

天台山地处南北交汇点,山高岭峻,关隘重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每遇时局动荡或是改朝换代特别是外族入侵,此处必定是烽火纷飞而后鼎定一方。

九焰山位于天台主峰东南,山上林木繁茂,灌木丛生,崖悬壁峭,石怪峰奇;薛刚反唐时,曾屯兵十万于九焰山。武三思率兵围剿,布下三才八卦九宫阵,火攻九次焚烧九座山,九焰山因此得名。如今,千年古兵寨遗迹遍布山野,议事堂、石臼、碾盘、瞭望台、寨墙、射击垛口等依然可见。

南宋时,天台所在地为宋金、宋元争夺疆土拉锯战的战场,人们聚集山林,抗击金军元军。耿定向的《天台胜纪》中记述,“黄杨寨,岩多黄杨,周回峭壁,亦如台,上平旷,可田,可池”。《湖北通志》记载:“宋端平、嘉熙间,淮西兵扰,土人结寨,常活十万人。元末兵乱,有黄杨者聚众据此,曰黄杨寨”。与岳飞齐名的南宋抗金名将、今红安孟姓一脉祖先孟珙曾在天台山聚兵抗金御敌。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时曾交战于九焰山,留下了一些传奇;明代有兵部尚书率兵上山,如今还能看到“司马岩”摩崖石刻。

上个世纪初,近代爱国主义将领董其武在戎马倥偬中,专程到天台山一游,特意命人在绝壁上凿刻“复兴民族、挽救国家”八个大字。

有学者研究,天台山地理位置的特殊,传统文化的浸润,残酷战争的磨砺,使得这里的民众性格上兼收北方人的豪放和南方人的细腻,智慧而不犹疑,勇猛而不鲁莽,忠义而不迂腐,彪悍而不失淳厚,尚武精神早已沁入人们的血脉骨髓。

纵观历史,扬善除恶、保家卫国是天台地区民众不变的奋斗主题,但究其在全国大局中的影响,终归算是较为微弱。直到上个世纪,天台武威,才开始誉满华夏。党领导人民追求民族的独立,追求人民的幸福安康,掀天揭地,浴血奋战,可谓威震八方、气贯长虹。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董必武亲手点燃了大别山地区革命的熊熊烈火。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在天台地区普遍建立,革命红旗高高飘扬。在天台山脚下,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变。黄麻起义的序曲九月暴动第一枪在此打响,红四方面军在此成立,红二十五军在此重建,红二十八军在此改编。一时间,风起云涌,声势浩大,山上山下,到处风展红旗如画。

大革命失败,敌人在天台地区实行惨绝人寰的屠杀,仅“平头岭大血案”中,一次被杀的群众达2000多人。但这里的人民从未屈服,依山傍势,长期浴血奋斗。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部队被迫西征,部分干部、妇女、伤员转移到天台山林区,红二十八军和独立团、游击队、便衣队一直坚持在天台地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当年,鄂豫皖一些首脑机关就设在天台山。鄂东北道委曾长期设在九焰山的“止止洞”,鄂豫皖省委就设在对天河村刘家湾。

刘家湾距天台峰顶约5公里,村中有一间阴暗、潮湿的普通民房,不远处山上有个狭小的山洞,这里就是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的最后住所。沈泽民是现代著名文学家茅盾的弟弟,留过学,通晓四国语言,当过大学教授,时任中央委员、鄂豫皖省委书记。他长期坚持在天台山,指挥战斗,与敌人周旋,直到1935年生命的终点。沈泽民病逝前些天还在刘家湾写成《中共鄂豫皖省委向中央的报告》,由省委常委、红安中心县委书记成仿吾秘密送往上海,因中央已撤离,在鲁迅帮助下,又将万字报告辗转送往江西瑞金。

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之后,天台山区一直是游击战的重要区域。解放战争时,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天台山区成了大军南下的重要落脚点和辐射点。

在革命战争年代,天台山区军民一体,英勇战斗,反围剿,驱日寇、灭匪帮。攻城夺险千百战,碧血红霞染征程。满山英雄豪气在,鼎定中原护苍生。

天台地区是郑位三等143位省部级以上领导的故乡。这里,走出了三支红军主力部队,走出了秦基伟、刘昌毅、徐深吉等18位七里坪籍和数以百计其他地域的共和国将军,留下了邓小平、李先念、刘伯承、徐向前等一大批军事家的战斗足迹,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书写了一篇又一篇感天动地的历史华章。

三、天台三禅、空灵悠远

天台山顶,有一古寺,寺墙上的一行偈语格外引人注目。

“身是我所有,不是我,衣是我所有,不是我。我是谁?谁是我?”仅仅22字,瞬间就把人引入无尽的禅思之中。

如果仔细研读,还会发现,天台山不仅是文脉,是武脉,也是禅脉灵山。

据考证,早在1400年前,天台山就有佛教踪迹。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人称“东土释迦”,俗名陈德安,少时北上寻师,曾到天台山礼佛,后赴同属弋阳、光州的大苏山净居寺修行,18岁转赴浙江苦修,融合北方禅学和南方义学,加以升华,著述40余部160多卷,创立“天台宗”,成为佛教禅宗八大宗之一,受到隋朝皇帝敕封。智者大师晚年在全国修建36座“赤城寺”,明代改名的天台寺便是其中之一。

富有禅机妙趣的是,浙江的寺庙位于赤城山旁八桂峰,初名天台寺,后改名国清寺;红安的寺庙位于天台山区天台峰,初名赤城寺,后改名天台寺。从这些山与寺名称的变化中,天台禅宗的历史足迹,可以寻觅一二。

千百年来,天台山香火缭绕,信士如云,佛事兴隆。遗憾的是,清末民初,寺庙大部分毁于战火,仅存少数遗迹。

2004年,红安县政府邀请释悟乐法师重修天台寺。仅用3年时间,多座别具一格的佛家建筑便已建成,并吸纳出家弟子70余人。2007年9月,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第44世天台宗禅师净慧大师亲临天台寺,举行开光大典并为方丈释悟乐法师升座。

悟乐法师早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师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剧作家,剃度后被人尊称弘一法师的李叔同,其师广玄上人是弘一法师亲传弟子、海内外广建佛寺弘法的爱国高僧。悟乐法师出家后,谨遵师教  ,切实力行,潜心致力于佛法的研究、传承和弘扬。

儒家是入世文化,道家是出世文化,佛家是以出世思想做入世事业的文化。儒家讲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讲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讲天人合一,讲顺其自然、自我完善,无为无不为,佛家讲四大皆空,讲慈爱众生、无私奉献,不妄执、不妄行,心随万物,万物同心。三教精神均存乎于心,均追求“无我”境界。

悟乐法师兼收并纳,经世致用,提出“圣德真如,以德成佛”的修行法门,倡导“忠孝礼仪廉耻”的天台六德,提出弘法三禅,弘法路径别具一格、影响深广,深得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界的称道。

当代佛门泰斗净慧大师登临天台山时,曾书有两首偈示。 “悟契真如莫问禅,乐天安命自陶然。常将六度波罗蜜,悦众修身化有缘”。“高标宗旨万峰头,一派清风异浊流。 识得无弦琴外意,茫茫人海驾慈舟”。

天台寺弘法路径中,最具特色的是天台三禅。

一是禅林。

天台寺提倡自然的园林审美观,欣赏山水之美,倡导万物有灵、众生平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重视生态保护,特别注重营造一种淡泊宁静的“悟境”。

禅林是寺庙精心保护的林木区域,在天台核心景区,面积达千亩以上。禅林葱茏茂密,古木参天。葱郁的色调、迷濛的山气,恢弘的建筑,极致的搭配,如诗如画,特别是云雾缭绕,若隐若现,一方净土,宛若人间仙境。

二是禅茶。

天台寺倡导僧众随顺因缘,于茶道中修行,于品茶中悟禅,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去转识醒智,领悟茶道与佛学之间的“苦静凡放”,品凡味,悟大道。

天台寺有茶园百亩,僧人自己开发管理。僧众在种茶、采茶、制茶、泡茶中体味禅意,清净止、自在行。他们聘请国内专家研究开发天台寺禅茶,成立了全省首个“禅茶文化研究会”,创造了自己的品牌“天台示单”。天台示单以山泉灌溉,以云雾滋养,以众僧禅心加持,茶清质纯、禅香流溢。每年采茶季节,全寺僧众沐浴更衣,大殿礼佛后,到茶园举行盛大的“喊山开茶”仪式。“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寺庙还举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诸多佛事。僧人信众品茶悟禅,明心见性,妙物禅机相映生辉。一枝一叶,一心一念,一举手,一投足,皆见菩提。

三是禅乐。这是天台三禅之首。

悟乐法师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主张用礼乐来教化民众。他认为,禅乐是最独特的法门。禅乐一曲,即有三韵,一韵弘法之舟楫,二韵禅悟之助力,三韵教化之布施。禅乐

内能寂默一切分别、执着、妄想,可以明心见性,外能慈悯敬爱一切有情、无情,可以普渡众生,在心弦相应中,清净五欲六尘,培植仁义礼智,最终可以礼乐安天下。

建寺时,天台寺就开始组建中国禅乐史上第一支全僧人禅乐队伍。2009年9月,国际药师法会在福建普照禅寺举行,会上,百岁高僧广玄上人将如意、抚尘、锡杖、法冠和龙杖5件法宝传于悟乐方丈。2010年,以师名命名的天台寺广玄禅乐艺术团正式建立,同时建立全国首个佛教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为此设置了十几门音乐舞蹈课程和专业。

禅乐艺术团有40多位男女僧人,还有学僧数十人,他们都是受悟乐法师禅乐主张的感召而来的。艺术团僧人年龄大多在20到30岁间,出家前大多家境殷实。他们剃去青丝,洗去红尘,潜心修佛,以乐而禅修自渡,以乐来弘法渡人。

禅乐团僧尼中有本科生,有研究生,也有留学生,有汉族,有少数民族,有歌者、舞者、乐器手,也有专家级音乐人才。演奏乐器有佛教法器,有中国传统乐器,有西洋乐器。声乐唱腔、舞蹈动作,乐器演奏,艺术水准都很高超,曾获数十项全国大奖和数项国际大奖。

禅乐团奉行“圣德真如”的天台教义,虔诚恭敬中求真,忠孝礼仪中求实,用禅乐体现善的博大、德的神圣、爱的光明。演出的内容多是修行者的感悟,演出形式大多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禅乐表演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空山飘叶、流水莲花、长空风月,使闻者内心震颤,佛禅慈光注满心头。

禅乐团不时走出深山,举办演出活动,先后到北京、武汉、郑州、厦门、深圳、香港等几十个大城市巡演,还跨出国门,应邀到新加坡、泰国、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等国表演、交流。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新闻媒体均给予详细报道和隆重推介。2016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宣布,红安天台寺广玄艺术团为世界最大全僧人禅乐艺术团。

历数当代佛禅名寺,武有嵩山少林,乐有红安天台。

如今,走进天台山深处,远远就能看到蔚然深秀中极有特色的寺庙。飞檐起势,古朴明净,群峰环拥,林木映衬,漫山云雾袅绕,四方灵气飞动。走进寺院,未见僧人,先闻乐音,顿感格外的庄严和典雅,身临其境,就仿佛进入宏大的文化圣地和神圣的弘法道场。  

禅房花木深,曲径通幽处。走进寺院,安坐一隅,泡一壶禅茶,静观卷曲的茶叶在水中浮沉,而后变得丰韵,变得灵动,淡淡的茶雾氤氲升腾,散发着醉人的芬芳。这时,山风轻轻拂面,仙乐在耳边盘绕回环,时而悠扬,时而婉转,时而天空海阔,时而又缥缈虚无。《观音赐福》、《大别山之恋》、《天台禅乐》等一曲曲清音,犹如天籁,动人心弦,醉人灵魂。

云淡风轻时,绿意浓淡处,一壶茶,一曲乐,红尘拂去,气定神闲。清浅人生,随缘而动,丝丝禅意沁入心头。日月经天纬地,生命似水流年。祈愿众生抑恶扬善,大爱无疆。古木逢春,心有清泉汩汩,宇宙苍茫,胸有霞光万道。天地庄严,心海安祥,天台山的一切都变得那么的空灵、悠远。

(作者:王均德 湖北红安人,退休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