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制陶人的传承与坚守

2022-05-03 20:36   红安县融媒体中心   严松 王欢

红安网消息 慢轮制陶是中国原始陶艺的代表,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在永佳河镇尾斗山村,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制陶技艺。传统土法龙窑烧制技艺也成为黄冈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红安制陶人。

人间四月尽芳菲,山寺桃花始盛开。神秘的永佳河镇“曾福陶”龙窑,静静的躺在尾斗湖畔。龙窑是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在江南地区坡地上,由下自上,如龙似蛇,故名龙窑。尾斗山村风景秀丽,古朴自然,曾启明1965年出生在此,他在村办陶器厂当过窑工,凭着一身好手艺,1999年,曾启明自己修了一座龙窑,开始烧制陶器。

红安县永佳河镇曾福陶器加工厂负责人曾启明介绍说:“我从16岁开始跟随我的师傅学这门做陶和烧陶的手艺,做的这些有茶具、茶杯、香炉、泡菜坛、花瓶等等。”

当时全国各地流行吃农家菜,有些餐馆酒店在他那儿定制各种各样的粗陶餐具。加上曾启明聪明能干,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在周边众多民间陶窑场都不景气的状况下,曾启明还大规模的扩建,而且销量可观。虽然时代变迁了,但是红安“曾福陶”依然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尾斗山红泥土吸引了不少国内专家学者前来研究、定制。

曾启明说:“我们尾斗的红泥,景德镇的同行也多次来进我们这种红泥,他们去做紫砂红陶好多产品。再还有在网上,有好多年轻的网友们跑来定做一些个性化的东西。”

现在,“曾福陶”有陶工十多名,工人年龄普遍偏大,尽管如此,曾启明他们还是坚持用转轮就制、手工拉坯。只不过,随着民众审美的变化,再加上国家对环保的要求,“曾福陶”也完成了从传统柴窑到煤气窑的转变。

红安县永佳河镇曾福陶器加工厂老师傅曹绪谋说:“这个沙罐盖子三分钟做一个,我从事这个行业40多年了。”

红安县永佳河镇曾福陶器加工厂老师傅程时友:“泥巴是我们尾斗的自产的泥巴,现在我们的产业供销都很正常。”

曾启明说:“用煤气,原来是柴窑,但是我们的手工传统的手艺没有改变,还是原始的。”

千百年来,手工拉坯技艺代代相传,至今已深深扎根于制陶匠人的心中,他更像是一种情感符号,记录着岁月。如今,这种传统土法龙窑烧制技艺,已经成为黄冈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红安县民间工艺传承人”,曾启明不愿看到红安传统烧陶技艺在他这一代失传,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这门技艺,保护红安红泥资源,传承红安传统制陶技艺,愿红安百年窑火不熄。

曾启明说:“从事这个行业40多年,纯粹是练的童子功,这门手艺艺术性相当高,我舍不得丢下这门手艺,一直想把它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