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寒严酷的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的故事,电影上映以来,在国内引起极大反响,特别是“冰雕连”的故事成为人们心中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指挥这场战役的,正是红安籍将军戴克林。
戴克林,1913年出生于红安县七里坪镇长冲村一个贫苦家庭,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第20军第59师师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第五次战役和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作战。回国后,任第27军副军长,安徽省军区参谋长,华东工程纵队司令员,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1990年1月18号在杭州不幸逝世,享年77岁。
长津湖地区处于朝鲜东北部的狼林山脉,海拔在1000米到2000米之间,气候寒冷,最低温度可达摄氏零下40度。1950年11月27号晚,第九兵团首长命59师以一部兵力在松落洞、广城地区阻敌西进或南逃,师主力攻占死鹰岭,切断柳潭里之敌。
红安县红四方面军研究中心主任周少怀介绍说:“死守死鹰岭是长津湖战役当中的一个激烈的战斗之一,是由戴克林将军指挥的。”
死鹰岭位于长津湖南端新兴里以东约2公里处,是小白山地区群山中海拔1519米的高峰。沿着山麓有条长年冰冻的公路蜿蜒贯穿,连接着下碣隅里、柳潭里,死鹰岭矗立在这两地之间。59师第177团连日跋涉冰山雪海,插入敌后,于28号拂晓,拦腰楔入公路,以一个营的兵力攻占死鹰岭,切断了柳潭里与下碣隅里美军的联系,阻止美军南撤北援。
周少怀介绍,死鹰岭是连接下碣隅里和柳潭里的唯一的咽喉要道。戴克林接受任务以后,率部占领了死鹰岭,柳潭里的敌人就没有南撤的道路,下碣隅的敌人也不能北援,这样敌人的就是重兵想夺取死鹰岭。
美军为保住死鹰岭这一战略要地,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从东西两个方向连续向驻守在高地上的志愿军发起疯狂猛攻。
戴克林之女戴燕燕介绍说:“由于入朝仓促,九兵团的将士穿着南方的服装参战,父亲所辖59师177团2营,在死鹰岭鏖战了6天6夜,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克服了极度严寒、饥饿,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守住了阵地。”
周少怀介绍,这个死鹰岭的山头上,每一个平方就落下了2颗炮弹,一共激战6个昼夜,最后山头上只剩下60多个战士。
12月3日,突围美军在下碣隅里美军的接应下,继续猛攻死鹰岭阵地。59师第177团2营负责阻击下碣隅里美军派出的救援部队,2营打得英勇顽强,将美军救援部队击退。而在侧翼的6连阵地却一直没有开枪阻击。后来,当接防部队到阵地上来时发现,6连官兵已全部冻死在高地上。
戴克林指挥部队进行阻击,其中第2营的第6连,占领一个高地,作为侧翼阻击的一个点,但是2营阵地的阻击战斗打响了以后,第6连的阵地上一枪没发,最后打扫战场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阵地上的125名战士全部身着单衣,手握钢枪,目视前方,全部冻成了冰雕,每一个人都保持一个战斗的姿态。戴克林得知这件事以后,感到心里非常沉重,马上向军部,向团报告了这个感人的事迹。
戴燕燕介绍:“当部队要转移的时候,父亲得知2营还有60多个人,因手脚冻伤,无法撤离死鹰岭,他下令说,抬也要把他们抬回来,政委何振生亲自带领师部的直属人员,用枪托把战士从雪堆里撬出来,抬下来后,所有的战士眼睛里都含着泪水。”
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九兵团第20军59师在武器装备严重落后、运输补给严重不足、冻饿交加严重威胁的条件下,发扬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灵活、顽强作战,为第9兵团彻底扭转东线战场局面作出了巨大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