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安采访,有种食物不能不吃,那就是红安苕。红安所产红苕淀粉含量适中,纤维素含量低,皮薄肉红、少粉多糖,是一种健康“粗粮”。在战争岁月,“红安苕”和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齐名,滋养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三支红军主力。
▲红安的清晨
苕,种植和管理简单,好养活,少汲取,多给予,好像它很“傻”,因此湖北、安徽一带流行用苕形容人“傻”。后来有人形象地称红安人就像“红安苕”,带点调侃的意味,其实是赞颂红安人质朴实在、憨厚可靠的品性,表里如一、顽强不屈的秉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性。
▲红安·将军影视城
红安苕是全中国最“红”的红苕。红安原名黄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诞生了三支主力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为共和国的缔造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红四方面军军旗
▲红四方面军长征口号
▲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图
▲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
甘当“红安苕”是一种胆识。口口相传的民谣是:“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1927年,黄安、麻城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发动黄麻起义,攻打黄安县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点燃并保存了该地土地革命的火种,逐步形成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还是新四军敌后抗战的重要支撑点。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成为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场。红安人出生入死,前仆后继,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先后有14万优秀的红安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如今每四个红安人中就有一个是烈士后代,这的确是一片被烈士鲜血反复浸染的红色土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将红安精神总结为“朴诚勇毅,不胜不休”,就是对红安人的苕劲的最好诠释。
▲中原突围
甘当“红安苕”是一种坚守。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让国家渡过难关,从县长到每个红安人,勒紧裤带,为全国提供一亿三千万公斤粮食。时任湖北省长张体学视察后得知群众饿得没法活了,向当国务院副总理的红安人李先念要些粮食。红安人知道李先念副总理无奈地说“没有粮食了”的消息后,300多名红安人民代表一致赞同,再交500万公斤粮食,这是当时四十二万红安人留给自己一年的口粮。红安人知难而坚守、甘于奉献、忍辱负重的精神,令人动容,让人奋进。
▲从大别山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甘当“红安苕”是一种睿智。红安人知耻而后勇、低头干事、埋头赶超的精神,换来了“红安速度”,在实干中造就了“红安现象”。
▲将军墙
在红安采访,记者深深感受到了“红安苕”新的释义,那就是紧盯目标、拼命苦干的实干,尽职尽责、勇于担当的敢为。70年前,红安人用“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和“一图两不图”(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红安精神造就了今日闻名中外的将军县。如今,红安人又发挥“红安苕”的实干精神创造着红安速度与气场。
▲庄严肃穆的红安革命烈士墙
▲湖北红安县讲解员,用家乡话朗读小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