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10月2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红安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开幕。红安县委书记刘堂军代表中国共产党红安县第十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融入大武汉永葆“红安红”为建设大别山红色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提出了未来五年奋进目标——
未来五年,红安县将处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窗口期和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红安红”价值追求,紧紧围绕建设“大别山红色中心城市”目标定位,牢牢把握“双城驱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的发展布局,接续实施“六大战略”,奋力推动红安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启红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落实好以上目标,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系统的思维,全面准确把握目标定位、价值追求、总体要求和发展布局。
——在传承创新中锚定目标定位:建设大别山红色中心城市。红安地处大别山腹地,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曾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七里坪还曾命名为列宁市。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撤县设市”有序推进,辉煌的革命历史、厚重的红色文化、难得的发展机遇,让建设大别山红色中心城市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锚定这一目标,努力以更大视野、更强责任,担当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中坚力量,再创红色红安的荣耀与辉煌!
——在一心为民中践行价值追求:永远保持“红安红”。核心要义在于:一是发展要红红火火。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不断追求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力争“十四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0亿元,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是社会要平平安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守好工作底线,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三是为民要红色传承。作为党的事业传人,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厚植为民情怀,以实实在在的担当作为,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务实笃行中明确总体要求:红色引领,稳中求进,拼搏赶超。“红色引领”是旗帜、是方向,革命先辈驰骋沙场、舍生忘死,创下不朽伟业,我们更应坚定政治信仰,为党,忧党,兴党,强党,凝聚力量,立志图强,奋进新征程,再建新功业。“稳中求进”是总基调,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方法论,“稳”是基础、是最大的前提,“进”是努力奋斗的目标,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拼搏赶超”是精神状态、是工作作风,唯有拼搏,方能赶超,我们要聚焦做大经济总量,做优产业质量,敢于在全省、全市打头阵、争一流!
——在接续奋斗中优化发展布局:双城驱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双城驱动”,就是抢抓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和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创建机遇,将中部宜居县城打造成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将南部产业新城打造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形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三区协同”,一是打造全国红色教育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着力做好红色资源保护、发掘、利用,力争用三年时间打造全国党员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的示范基地,切实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惠及民生的金色产业;二是打造大别山乡村振兴试验区。高质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力乡村“五个振兴”,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繁荣乡村特色文化,创新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四宜”美丽乡村。三是打造融入大武汉的先行区。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作为红安最大的机遇,立足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园区平台和产业基础,以“五同”[]为抓手,主动对接武汉长江新区副城的辐射引领,做实与东湖高新区战略合作,推进全领域、全方位、深层次融入武汉城市圈,打造武汉配套功能拓展区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承载地。“多点支撑”,就是以乡镇为作战单元,做大做强块状经济,鼓励各乡镇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支持条件相当的乡镇组团发展,北部以七里坪镇、华家河镇、天台山风景区为组团,重点打造红绿融合、康养研学示范片区;中部以城关镇、杏花乡、火连畈茶场为组团,重点打造都市服务、生态宜居示范片区;西部以二程镇、上新集镇为组团,重点打造美丽乡村与特色农业示范片区;东南部以永佳河镇、高桥镇为组团,重点打造文旅观光、三产融合示范片区;南部以觅儿寺镇、八里湾镇、太平桥镇为组团,重点打造产业发展与融入大武汉的先行片区,形成科学布局、协同推进、多点支撑的新型区域发展格局。
未来五年,必须接续实施工业强县、文旅兴县、生态立县、创新活县、融入大武汉、统筹大城乡“六大战略”,强化系统观念,扬优成势,争先进位,赶超发展。
(一)以产业升级为突破,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要立足园区平台,激发创新活力,加快产业转型,推动发展提质。
聚焦产业发展。突出家居建材、现代农产品加工、文旅康养等主导产业,着力构建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科教服务、现代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业为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制造业首位度,抓好技改提能,以数字经济助力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支持强大包装等企业上市,实现上市公司零的突破。依托千川、海通等家居建材龙头企业,以专业招商、精准招商推动产业本地化配套。支持将乡红、海王星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力争突破200家。坚持“以红为魂、红绿相间、多产融合、全域旅游”理念,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做精旅游线路,做大龙头企业,做强康养产业,促进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加快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推进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着力将文旅产业打造成强县富民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科学规划布局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大宗物流,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争创省级以上物流示范园区,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积极构建“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谋划建设新型电商孵化园,在全县旅游进出重要节点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电商体验馆,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力争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
坚持创新驱动。聚焦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能力培育,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科技成果转化首选承接地。加快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流动,共建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校企联合创新中心,形成“创新源+转化地”的新型产业链合作关系。优化创新生态,探索建立“候鸟服务”[]“飞地服务”[]等柔性引才模式,打好金融、科技、就业、保障等“组合拳”,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力争到202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家,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0%。
做强园区平台。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产城联动”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配套。发挥园区区位交通、产业承载、营商环境等优势,主动融入东湖高新区和全市“一区七园”共建体系,推动园区定位、内在功能、外在形象、运行机制等全面提档升级,大力建设创新型园区,逐步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争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迈入省级开发区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以上,税收总额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
(二)以红色文化为引领,提升老区发展软实力。充分发挥我县红色资源富集的优势,重点做好“保护、发掘、传承、开发、品牌”五篇文章,实现“5A授牌、学院挂牌、文化正名、精神入谱”[]四大重点任务,以红色基因强筋壮骨,让红色精神铸魂育人,用红色文化提升老区发展软实力。
做好保护修缮文章。以争创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抓手,积极争项目、争资金,有序实施“五大工程”[],全面系统地做好全县红色革命遗址普查登记和保护修缮工作。健全革命文物管理体系,加大保护力度,做到按级施保,加强陈列布展工作,对长胜街、七里坪革命法庭、陂安南县苏维埃革命政府遗址群等一批重点革命文物点进行综合整治和提档升级。
做好发掘研究文章。要着眼弘扬红色文化、推进文化铸魂,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实施红色文化发掘正名工程,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会等专业组织,汇聚相关专家智慧力量,建好“六支队伍”[],加强对红安红色历史、红色文化专题研究,开展文化寻根、文化正名系列活动,着力把重要历史事件考证好,把红安精神发掘好,把红色品牌打造好,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
做好传承弘扬文章。聚焦党员干部,把红色资源作为党内集中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载体,持续深入开展系列学习教育活动。聚焦青少年,建立革命历史旧址、博物馆、纪念馆与学校共建共享机制,开展“走进红色课堂、传承红色基因”等主题学习和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聚焦广大群众,结合重大主题、重要节日,开展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让红色文化元素融入老区人民血脉。加强大别山片区红色文化交流,联合河南、安徽开展系统论证,深挖大别山精神的核心精髓,力推将红安精神纳入大别山精神重要内容,让以红安精神为内核的大别山精神永放光芒!
做好开发利用文章。构建红色旅游大格局。以红色5A景区建设为引擎,以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为纽带,以完善“商、养、学、闲、情、奇”旅游要素配套为依托,着力构建“一核引领、一环串联、四区支撑”[]的县域红色旅游格局。拓展“红色文化+”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集合生态游、民俗游、研学游、乡村游等新线路、新产品,推动“红、绿、蓝、古”四色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支持亮剑大别山军事文化旅游区发展,推进红色文化向红色产业有效转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等,创新旅游形式,积极推进全景式旅游、沉浸式旅游,开发实践型、体验型旅游项目,积极推进红色旅游转型升级,让红色历史“活”起来。
做好品牌提升文章。充分用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做优“小小红色讲解员”等特色项目,着力打造大别山区域研究中心、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全国革命文物保护连片示范区等品牌。用好红色文艺轻骑兵,打造一批红色文艺精品,不断提升“中国第一将军县”的美誉度。
(三)以乡村振兴为抓手,谱写“三农”工作新篇章。乡村振兴,民之所望。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过渡期内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既要“守底线”,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又要“上层次”,推动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培育支持帮扶产业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优中做强”。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开展送文化、送技术活动,持续为农户补充拼搏奋进之“钙”,不仅要让他们“站起来”,还要让他们“走得稳”“走得远”!
持续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特色种业创新,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安全保障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48万亩、粮食产量3.8亿斤以上。重点打造以“红安苕”产业为主导,以花生、茶叶、油茶、蔬菜、中药材为支撑的“1+5”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抓好九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争创红安苕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推动品质提升、品牌创建,打造2至3个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培育3个以上全国知名企业品牌,做大做强“红安苕”品牌。到2025年,力争全县特色产业面积达130万亩,综合产值达15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突出农村公路“补短提升、便捷畅通”,完成20户以下自然湾道路硬化,力争70%以上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加快推进产业路、旅游路建设,重点打造将军故居路、天台山经老君山至阳台山“三山一线”联通公路,打造旅游漫道。结合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突出乡村风貌特色,两年内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好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不盖高楼。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继续落实“扫干净、摆整齐、拆顺畅、配设施、保常态”要求,不仅要“常洗脸”,更要“勤洗澡”,让背街小巷、村湾角落处处干净、时时清爽;加强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力争实现农村卫生户厕全覆盖,打造一批全国卫生乡镇。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鼓励村边路旁植树绿化、房前屋后栽花种果,打造“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四季胜景!
(四)以改革开放为突破,全面激发赶超新动能。着眼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发展环境上下功夫,在改革开放上出硬招,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发展活力。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牢固树立“发展第一,企业为大”理念,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提升“铜锣护航12345”服务质效,全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群众满意度最高的营商环境。加大数字赋能政务服务力度,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落实涉企经营许可“一单管理”,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营造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大力推进“清减降”专项行动,营造宽松简明的发展环境。精准把握执法司法的力度和温度,着力推行柔性执法,营造公正清朗的法治环境。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支持保障力度,营造热情友善的人文环境。努力让每位企业家都能在红安尽情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人生价值,让每个企业都能在红安大地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在“深化”上下好绣花功夫,着力提升改革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实施财源建设“倍增工程”,力争“十四五”期间地方税收规模增长10亿元以上,地方税收年均增长10%以上,税收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深化投融资平台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力争到2025年底,培育一家高质量国有投融资平台企业,资产规模达到350亿元,信用评级达到AA+。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积极稳妥做好村级债务化解。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民营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健全新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加快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扎实推进中央、省级改革试点项目,健全改革推进激励机制,打造更多具有红安烙印的改革品牌。
全面融入大武汉。着力在交通一体、产业协作、科创协同、服务拓展、文化交融、要素循环、民生保障等领域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推进规划同编。加强规划对接,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完善我县国土空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力争更多的红安事项和项目进入同城化发展“笼子”。推进交通同网。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条条大路通武汉,打造半小时通勤圈。全力推进沿江高铁、武汉城市圈大通道、武红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谋划推进武红高速北延线、高铁站站城一体等项目;加快推进木兰到红安市域铁路、武湖至红安市郊铁路前期工作,争取武汉轨道交通前川线、22号线向红安延伸,争取开通武汉经红安至麻城城际列车;推动开通黄陂、新洲至红安的城际公交;推进传化集团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现代物流基地。推进产业同链。加强与东湖高新区的合作共建,探索总部经济、飞地经济、联合招商等合作模式,做好产业链承接配套文章,推动产业错位协同发展,构建研发、头部、融资、主链在武汉,制造、链条、投资、配套在红安的产业格局;深化与中建三局等龙头企业合作,做大做强建筑产业;全力吸引武汉人才、资金、市民下乡,参与红安乡村振兴;发挥鸿安易通保税仓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保税物流服务平台、大宗商品进出口贸易平台,引进培育一批出口企业,大力培育开放型经济新动能。推进科技同兴。以中国光谷·红安高新技术产业园为抓手,深入研究武汉装备制造、家具建材、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方向,积极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努力形成研发在武汉、生产在红安的科技创新转化联动格局。推进民生同保。积极促进武汉城市圈公共服务共享、提质、扩面,加强与武汉的政务、教育、医疗、通讯、合作,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建立完善倒水、滠水等流域协同治理机制,推动建立上下游双向生态补偿机制,打造生态协作圈;建立区域文化旅游合作机制,努力将红安打造成为武汉的后花园和康养地。
(五)以新型城镇化为先导,开创城乡协同发展新局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力争到2025年,城乡发展质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60%。
强化空间规划引领。依托国土空间规划,运用系统思维谋篇布局,科学划定两城“三区三线”,按照精准务实、集约高效、宜居宜业、适度超前、突出特色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城区建设。中部县城围绕构建“一带三园,三核三区”空间结构,按照“老城疏解、东南拓进、西北提升”的思路,着力打造“绿水青山、红色记忆、多彩片区”的城市形象;南部新城根据“山环水绕、产城融合、现代风尚”的形象定位,构建“一轴四廊、双核四区”的发展布局,形成两城多元互补、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公共服务、环境卫生等重点领域,实施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加强学校、医院、养老等民生服务供给,加快推进似马山体育公园项目建设。规划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01个,共2.4万户。实施小区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努力打造一批示范样板小区。科学有序推进城区道路弱电、光纤杆线入地工程,着力治理城区“蜘蛛网”乱象,净化城市空间。建设“智慧停车”项目,加快建设智能化停车场,合理增设停车泊位5000个。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围绕15分钟便民生活圈新建中小型便民农贸市场,大力整治以路为市、以街为市乱象,切实解决群众买菜难、卖菜难问题。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复核和“省级文明县城”“省级森林城市”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四城同创”暨“城管会战”三年行动,集中开展城乡垃圾整治、社区环境整治、交通秩序整治、数字城管等行动,争创市级垃圾分类示范区,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对城区广场、公园、地标建筑、进城入口通道的管理和打造,营造干净、整洁、绿色、文明城乡人居环境。
(六)以绿水青山为底色,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刚性落实“三线一单”要求。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倒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确保国控断面水质稳定向好。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全面推行河湖库长制,发挥金沙湖生态涵养功能,维护重点水域生态环境安全。建立以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林长制责任体系,实施最严格的森林、湿地和草地资源管理。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大植树造林力度,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有效防治林业有害生物、防范森林火灾,让绿满红安成为普遍形态。
抓实生态保护行动。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狠抓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和交办信访件问题整改。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持续抓好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整治入河入湖排污口和黑臭水体,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工业废水处置能力,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农业面源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全面禁食和禁养野生动物,加大对蓝喉蜂虎、香果树、野兰花等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力度,让大自然虫鸣鸟啼、鱼游兽走的景象生生不息!
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严格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建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与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有效衔接。加强全民共治、源头防治,落实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开展绿色建筑、节约型机关、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创建行动,鼓励建设绿色农房,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鼓励智能光伏与绿色建筑融合创新发展,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七)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增强群众幸福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系万家忧乐,情牵生民疾苦,竭尽全力答好“民生考卷”。
让保障更有力。坚持就业优先,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大对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人员扶持力度,积极鼓励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足用活上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分层分类实施富民强村行动,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筑牢民生保障底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应保尽保。完善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统筹做好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工作,不断提升普惠性、兜底性社会保障水平。
让服务更优质。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加快红安一中迁建步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教育均衡与公平。加快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均衡布局,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人民医院新院区、中医院新院区建设,支持人民医院争创三级医院。坚持“人物地同防、常态监测、风险排查、多点触发”立体型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机制,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增强“全生命周期”服务意识,贯彻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落实优化生育政策,完善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让治理更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红安、法治红安,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坚决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坚持依法治县,扎实推进“八五”普法工作,积极推进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优化基层执法力量资源配置,加快构建协同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健全完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四化同步、五治融合”[],创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红安模式、红安经验。加快“雪亮工程”联网升级,推进“情指勤舆”[]一体作战,为维护社会大局平安稳定保驾护航,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安全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