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 董必武考中秀才 绕道回乡的故事

2021-07-21 20:37   红安县融媒体中心   张胜红

红安网消息  董必武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中国民主法制奠基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目睹帝国主义、晚清王朝对人民的欺压和掠夺,年少就与封建专制制度作斗争。他追求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抛弃旧仕途,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而努力奋斗。

7月21日,红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通过采访董必武故居纪念园工作人员和董必武亲属,讲述董必武考中秀才,绕道回乡的故事。

董必武故居纪念园讲解员王超说:“1903年6月,董必武先后参加黄安县试、黄州府试,获取附学生员(秀才)资格,董必武考中秀才归来,按照旧规矩,要受到乡邻放鞭炮迎接、送礼、请客,共同庆祝这件大喜事,当时官差送来报条,董氏族长在董家祠堂接待,董必武却对老规矩不以为然,不图虚名,认为考中秀才,没什么了不起,他故意绕道回家,拒收礼物。”

董必武自幼聪颖慧敏,17岁考中秀才,在当时,获取功名是进入仕途的开始,乡亲邻里在县城东门放鞭炮迎接,表示祝贺,董必武却对这套封建社会的老规矩不以为然,他认为考中秀才“没什么了不起”,故意绕道回家,并要父亲向亲友和邻里说明,拒绝接收礼物。

董必武侄孙董绍刚说:“他当时为什么绕道回乡,拒绝亲朋好友送礼呢?可以说他是看清了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因为他为革命的道路,经历一个时期的探索。”

董必武胸怀报国之志,然而,清朝政府的官僚体系和腐败无能,让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担忧。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管理处副主任、研究员戴剑华说:“1903年,董必武到武昌去参加乡试,因初到省城,既不识路,又一切都觉得很新奇,当路过府台衙门的时候,看到衙门门口挂着很多牌子,就上前观看,却被衙役抓了起来,诬他是窥探官衙的罪名,遭到一场辱骂和殴打,这样他就愤弃还乡了,后来很多年以后,他跟他女儿聊起这件事的时候,他说,那么大的清政府,怕人看,这样的清政府注定会垮台的。”

1905年,董必武放弃刚刚取得的教师职业,考入了张之洞创办的文普通中学堂。在校读书期间,他被列为最优等五名之中的第一名。当时的湖广总督瑞澂在给宣统皇帝的奏折中,保奏董必武为“拔贡”,“拔贡”经朝考合格,便可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但在新思潮的影响下,董必武不愿在“功名”场中混迹,于是继续留校学习。

戴剑华说:“有两个人物对他的影响很大,一个是刘静庵,湖北潜江人,他当时是革命团体日知会的负责人,董必武在文普通中学堂读书期间,就经常到日知会去读书,经刘静庵推荐,就阅读了很多新的报刊书籍,他的民族意识大大提升。1919年,他接识了李汉俊,李汉俊推荐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籍给他读,加上当时五四运动的爆发,更加激发他的革命热情。”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人民群众深受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重重压迫和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董必武深刻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董绍刚说:“武昌起义爆发之后,董必武追随孙中山,反对袁世凯,随后历经新民主主义的思想,然后结识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他觉得在探索革命道路中,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