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通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红安法院“两个一站式”建设纪实

2020-10-16 17:30   县人民法院   程顺英

红安网消息  红安,社会主义法制奠基人董必武故里,在中国法制史上树立了永远的丰碑。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日趋多元。红安县人民法院大力弘扬董老法学思想,主动将“两个一站式”建设融入优化营商环境大格局,打造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的红安模式,为老区群众提供丰富快捷的纠纷解决渠道和一站式高品质的诉讼服务,为红安高质量发展营造了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两个“一站式”建设步入全省法院先进行列,走出了一条具有红安特色、符合老区实际的司法为民创新发展之路。

下好“先手棋”,让基础建设硬起来。

两个“一站式”建设,是董老人民司法观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红安法院充分认识该项工作对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着力重点,建最好的环境为群众服务,把最好的设施给群众使用,努力让老百姓感受到尊重、体验到便捷。

一是设施标准化。投入资金,对占地面积350平方米的诉讼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完善软硬件设施。配置安检仪器,建成视频监控系统,每天安排值班法警把守安检关,当事人进入诉讼服务中心大厅必须经过安全检测。成功处置14起当事人携带管制刀具、剧毒农药来院事件,有力维护审判执行工作秩序,保障诉讼当事人、来访群众人身安全。

二是功能规范化。结合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任务,对功能配备和区域布局进行优化,划分诉讼引导、信访窗口服务、休息等候、登记立案、多元调解、速裁确认六大区域,立案大厅张挂诉讼流程图、诉讼费用交纳规则、执行风险告知等,供当事人参考,功能区内配置一应俱全的便民服务设施,全力营造温馨舒适的司法氛围。配备干警16人,占干警总数的14%,配强配齐诉讼服务队伍。设立导诉台,印制摆放诉讼指南、举证须知、诉讼风险提示等诉讼指导宣传手册,集中开展诉讼引导、调裁分流和繁简分流;设置5个业务办理窗口,开通微信、支付宝扫码支付,解决了此前当事人反映强烈的在法院和银行之间往返奔波的问题,案款业务实现一次性办理

三是制度体系化。深入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梳理服务项目清单,完善诉讼服务工作制度,树立明确导向指引,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岗位责任制,全面规范导诉分流、诉调对接、司法确认、登记立案、诉前调解、财产保全、信访接待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和内容。推行工作日前台轮流值班制度,每天安排一名法官或资深法官助理前台值班,对当事人进行诉讼引导、答疑释惑,指导书记员立案审查及信息录入,在保证当事人接受到周到贴心诉讼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立案效率和信息录入准确率。立案庭庭长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推动形成职责明晰、监管到位的管理模式。作出六项服务承诺,与文明接待制度一并上墙公示,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改革要求,切实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让立案难成为过去式。一次性告知立案事项,避免当事人往返奔波之苦,共受理案件5203件,当场立案率达98%,努力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在诉讼服务领域落地生根,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畅通诉求渠道,对群众来信来访、上级交转办的涉诉信访案件统一受理、答复,形成立体化、零距离、全方位的诉讼服务格局。

用好大数据,让诉讼服务暖起来。

红安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为解决山区群众出行不便、诉讼负担较重的问题,红安法院大力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引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打通贯穿诉讼全流程的智慧诉讼服务新模式。

一是全业务网上办理。深入推进网上办案便民措施,开通移动微法院,安排专人处理当事人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等申请。当事人凭借一部手机、登录一个系统,就可通办各项诉讼事务。12368热线电话全天畅通,及时处理群众来电需求。推进跨域立案,建立就近受理申请、管辖权属不变、数据网上流转的联动办理机制,为当事人在“家门口”立案提供有效途径。在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发布网上立案流程,努力提升全院干警信息化应用能力水平,使网上办案更加规范有序。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诉讼服务网、移动微法院、12368诉讼服务热线等信息化平台开展诉讼活动。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且避免了出行导致病毒感染的风险。网上立案234件次,网上缴纳诉讼费334笔、 167000元,为诉讼参与人减少出行618次,节省时间  1336小时。远程庭审系统全面应用,网上送达260次、调解72次、庭审136次,实现全业务网上办理,在降低办案成本、促进节能减排的同时,大大加快了办案节奏。

二是全方位智能服务。与邮政开展战略合作,推进法律文书集约送达,提高送达的效率,减少路途运营成本。“12368”诉讼服务热线对接案件管理系统,为诉讼群众提供案件信息查询、诉讼执行咨询、接收投诉举报、协助联系法官等司法服务,努力“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诉讼群众彻底告别联系法官难问题。真正让诉讼事务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次通办,在群众中取得良好口碑。

三是全流程依法公开。积极回应群众多元司法需求,深化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庭审活动四大公开平台建设,在中国裁判文书公开网公开裁判文书6076份,公开曝光失信被执行人425次,建成5个科技法庭,网上直播103场次。将司法应公开、群众想知道的事项“一网打尽”。完善自觉接受监督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庭审、见证执行415人次,以公开促进便民,让诉讼活动更加透明、诉讼结果更可预期。全面入驻澎湃问政等新媒体平台,讲好法院故事、传播法治强音。建设网站、官方微博微信“三位一体”自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法院动态,司法公开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促进办案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开展巡回审判  214场次,通过现场开庭、以案释法,做到审理案件与法治宣传相结合,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搭建大平台,让矛盾化解快起来。

立案登记制改革以来,当事人的诉权得到更高程度的保障,案件数量激增、案多人少的问题急剧凸显。红安法院继承人民司法优良传统,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快速解决纠纷的各项服务。

一是诉源治理巧解纠纷。主动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大格局,选派3名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同志进驻县调解中心。积极依靠党委领导和政府支持,于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牵头召开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座谈会,推动县妇联、县总工会、县司法局、县工商联、县消委等职能部门联合会签《关于开展民事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方案》,与23个调解组织建立诉调对接机制。整合部门调解资源,因地制宜设立家事、医患、道路交通、旅游等专业调解室,形成覆盖不同行业领域、不同纠纷类型的纠纷化解体系,让群众寻求权益救济有了更多样的路径选择,诉源治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对接最高院送达、调解等平台,投入运行以来,完成电子送达146次,在线调解纠纷468起,切实发挥人民法院在诉源治理中的推动、示范和保障作用,努力将矛盾纠纷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

二是诉调对接多元解纷。完善诉调对接制度,以内设机构改革为契机,在诉讼服务中心引入诉前调解机制,选配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负责诉前调解工作;邀请律师调解等力量进驻诉讼服务中心,开展诉前委派调解;选配具有丰富审判经验的同志设立速裁团队。利用法官专业化和调解员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合力化解矛盾纠纷,搭建大调解网络平台。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等非诉讼渠道化解矛盾纠纷842起,将30%以上的纠纷分流、化解在诉讼前端,有效抑制了法院新收案件增长过快的态势。把好矛盾纠纷的总入口,构建分层递进、繁简分流、快慢分道的“分调裁审”配套体系。先后出台《关于民事速裁程序的若干规定》《诉前调解与速裁快审程序对接工作》等文件,将多元调解与速裁进行无缝衔接,合理界定简案范围,将事实清楚、标的额较小、法律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案件,先依托多元化解纠纷机制进行诉前调解,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诉讼前端。

三是精细审理提升效能。调解未能成功的案件及时转入速裁程序快速审理,针对审判实践中多发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民间借贷、离婚等类纠纷,积极推行要素式审判,突出庭审重点,简化庭审流程,提高庭审效率,获得当事人和律师的一致好评。受理民事案件2862件,分流至速裁团队1143件,占全院民事案件总收案数的40%。人均结案112件,占全院民商事法官同期结案数的150%,民商事审判庭收案数下降10%,简单民商事纠纷快速化解成效明显。组建刑事审判、民商事审判等7个专业化审判团队,将疑难复杂案件和新类型案件分配给院庭长和综合审判团队进行精细化审理。在前端实现纠纷的甄别过滤、多项疏导和精准分流,形成简案快调、类案专审、繁案精审的新格局,法官得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案件的精细审理上,实现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

打好“组合拳”,让服务运行强起来。

随着改革持续深入、各种矛盾不断凸显,人民群众对公正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红安法院弘扬董老法治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健全审判执行权运行机制,确保司法责任制改革下的案件办理质效稳步提升。

一是在管理上下功夫。严格落实随机分案规定。所有案件均由立案庭统一立案,由电脑随机分至各员额法官名下,有效克服传统人工分案的弊端,较好避免“人情案”“关系案”等现象的发生。强化审判流程管理和审限预警,缩短案件审理周期。充分发挥院庭长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明确办案类别、定期通报等方式,确保院庭长承办疑难复杂案件,8名院领导办理案件707件,院庭长办理各类案件占比达24.7%。党组书记、院长石卫国办理的一起农民工群体讨薪案件获评全省法院精品案件一等奖,带动全院审判质量效率整体提升。加强院庭长监管责任的落实,针对“四类案件”出台《院庭长监督管理办法》,探索自动识别、有限管理、分级监管、全程留痕的院庭监管机制,有效管控案件质量,发改率较2017年下降2.2%。选拔21名员额法官,分别组建刑事审判、民商事审判、行政执行3个专业法官会议,对疑难复杂案件进行集中研判,统一法律适用和裁判尺度。坚持审判态势分析制度,对上级法院发还、改判、涉诉信访案件进行重点剖析,制定解决方案。严格案件评查标准,并将评查结果及时反馈至相关业务部门和承办法官,落实整改。加大治庸治懒力度,对入额后拒绝、懈怠办案,或不能完成规定办案任务的,由审判团队长调剂给团队其他员额法官办理。有效激发团队活力,人均结案数由2017年的68.15件上升至235.25件,增长率245.19%。诉讼结案率跃居全省基层法院前列,两次获评全市法院审判管理优胜单位。

二是在送达上谋创新。送达难是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成因多为被告人下落不明、恶意逃避送达。导致诉讼周期延长、诉讼效率降低。为有效解决送达难,红安法院积极探索通过财产保全,掌握。针对诉讼当事人普遍法律知识相对贫乏现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第一时间做好立案当事人财产保全释明工作,提升当事人的财产保全意识,引导当事人通过申请财产保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做到能保尽保、应保尽保,最大限度消除被告在诉讼程序启动后的恶意逃避送达、转移财产等隐患。将效率视为财产保全工作的“生命线”。立案窗口当场受理保全申请,速裁团队审查后,对符合保全条件的案件,迅速制作民事裁定书,立即实施财产保全措施,确保把握财产保全最佳时机,充分彰显人民法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鲜明态度和雷霆手段。利用保全措施对被告产生的经济、心理的双重压力,积极开展诉前调解工作,促成双方和解。截至目前,因及时采取诉前财产保全措施,被告主动联系原告履行义务或达成和解的89件,请求法院主持调解170件,有效解决送达难题,推动形成“以保促立、以保促送、以保促调、以保促审、以保促执”的良好局面,让保全工作发挥出最大功效。黄冈市中院正在总结推广该院诉讼保全破解送达难工作经验。

三是在执行上求突破。积极推进分段集约执行改革,在执行局设立三个快执团队,设置三大执行组织,即财产查控组,由执行指挥执行中心负责财产查控,防止人为查询被执行人财产随意性;设置执行裁判组,专司执行文书制作,巩固裁执分离改革成效;设置执行实施组,下设四个小组,完成执行程序中的具体执行实施事项。建立起分权衔接与协调机制,强化执行各阶段的分工配合和流转衔接,挖掘团队协同作战潜能;强化执行流程的动态管控,确保穷尽一切执行措施,最大限度地提升执行质效。执行团队各负其责、相互协助,实现所有案件立体交叉执行,促进执行工作规范、提速,有效提升执行工作公信力。省高院执行局对红安法院执行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最高院《切实解决执行难信息网》20余次刊发该院执行亮点、典型案例。

两个“一站式”建设为司法为民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今日的老区群众可自主选择线上或线下方式进行立案、化解矛盾,享受多途径、多层次、多种类的解纷方案和方便、快捷、低成本的解纷服务,获得感更加直接、更加实在,感谢信函、锦旗纷至沓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面对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矛盾纠纷化解的“难点”,红安法院将以“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发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全力推进“两个一站式”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