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伞”“撑伞”“打伞”“补伞”!省委书记应勇详解常态化疫情防控

2020-09-11 08:15   人民日报   .

湖北省委书记应勇今天在《人民日报》第11版发表署名文章:《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详见下文↓

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奋力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湖北着力构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努力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长期均衡,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做好较长时间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晴天带伞”“撑伞避雨”“打伞干活”“修伞补强”,做到防控不松懈、疫情不反弹、发展不停步。

“晴天带伞”:树牢常态化精准防控意识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这不仅仅意味着时间较长,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常怀责任之心、谨慎之心,保持耐心和韧劲,着眼于“常”。过去我们是无疫状态、“晴天”环境,但今后出现零星散发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的风险依然存在,“雨”也许还会再来。经历过艰苦卓绝的大战大考,我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决定性成果,时刻绷紧常态化疫情防控这根弦,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把常态化疫情防控作为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坚持防疫不忘发展,发展不忘防疫,做到两者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检查、同步考核。

引导全省充分认识疫情防控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利用全媒体开展防疫宣传,提醒广大群众保持警惕,养成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加强通风消毒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的小环境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撑伞避雨”:以严防输入为重点严防反弹

“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疫情防控要立足于更精准更有效地“防”。武汉市对千万市民开展集中核酸检测,没有发现一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没有一例转确诊、密接者没有一例阳性、病毒培养没有一例活病毒、环境样本没有一例阳性,这充分说明湖北武汉是安全的、是健康的。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我们面临疫情输入的风险较大,必须把防输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坚持常态监测。就是对社会面进行全方位、不间断的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由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组成的实验室检测网络,每个县(市、区)至少有2家核酸检测实验室。实施扩大核酸检测工作方案,应检尽检、愿检尽检。从4月1日到9月7日,全省核酸检测2310万人次。常态化检测集贸市场、超市、食品冷藏冷运企业等重点人群、相关产品和工作环境,6月14日以来,采样近70万份,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实施“人物地”同防。既防人,也防物,又防地。公安、通信管理等部门建立电子围栏,外事、海关、民航、铁路等部门及时通报来鄂航班、车次及乘客信息,全面排查管控,加强精准识别、追踪核查和健康管理。截至8月31日,高风险地区来鄂11126人全部纳入健康管理,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8月中旬,外地通报南美白虾外包装、巴西进口冻鸡翅表面样品核酸检测阳性后,湖北立即排查同批次产品,未发现相关疫情。医疗、教育、旅游、商贸流通等重点行业及监所、养老机构、精神卫生中心等特殊场所,分别细化完善具有行业特点、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常态化防控举措,实行信息即时共享和通报制度,严格落实全流程管理闭环。

完善多点触发预警网络。疫情预警贵在及时、准确。建立健全涵盖卫健、海关、边防、民航、教育、市场监管、商务、交通、公安等部门,触点覆盖机场、车站、医疗机构、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单位或场所的触发网络,明确触发标准,规范触发流程,确保一旦有疫情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全省统一标准设置发热门诊,其他医疗机构原则上不得接诊发热病人,发热病人由社区工作人员陪同就诊,充分发挥发热门诊的重要“哨点”作用,落实传染病首诊报告制,提升触发预警机制的灵敏度。

“打伞干活”:一旦出现疫情,做到局部闭环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

“控”是“常”和“防”的落脚点。如果“雨”来了,就一手“打伞”、一手“干活”。触发预警后要迅速响应,各个方面、各项工作第一时间进入闭环流程,采取最有力措施在最短时间内把疫情管控在最小范围,扑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不扩散不蔓延。

压实防控责任。过去是应急性全面阻击,现在是常态化科学精准,过去是集中火力,现在是统筹兼顾,疫情防控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我们进一步压实地方的属地责任、行业部门的主管责任、各单位的主体责任、个人和家庭的自我管理责任,当好健康“守门人”,守好“城门”、管住“院门”、看好“家门”。针对懈怠大意、防控虚化等问题,加大日常督导、集中检查、随机暗访力度,组织单位自查、部门督查、定期与不定期抽查,引导群众、第三方参与监督。对重大风险隐患点挂牌督办,跟踪问效,对整改不力出现防控漏洞的追责问责。

优化工作机制。湖北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架构不变、队伍不散、工作不断,实行24小时值班备战,定期召开指挥部会议研判形势。完善统筹协调、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应急响应、力量物资配备等机制。制定精细化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规范不同场景下的流调内容和流程,把流调做科学做彻底。健全疫情直报制度,发现病例2小时内报告,核酸检测重点人群3—6小时、常规检测人群12小时内报告结果。

提升实战能力。针对输入性疫情、局部暴发疫情及秋冬季防控的不同要求,建强用好检测、流调、管控、救治、科研等队伍,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在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督查”活动,强化防控必备知识和基本功训练,锤炼一支过硬的常态化疫情防控生力军。

“修伞补强”: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作为全国疫情最重、管控时间最长的省份,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遭受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给我们以切肤之痛。“伞”坏了就要及时把伞架修好、窟窿补好,尽可能少淋雨、不淋雨。湖北省委召开十一届七次全会,总结疫情防控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围绕暴露出的问题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出台“1+1+11”制度体系,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疾控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答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我们的“必答题”。

疾控体系强职能。立足于更精准更有效地“防”,切实解决“医防割裂”等问题,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试行公共卫生总师制度,疾控机构负责人兼任同级卫生健康委班子成员,大幅提升疾控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对疾控机构实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机制。

公共卫生体系补“网底”。以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目标,坚持平战结合、医防协同、中西融合、上下贯通,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管理能力,夯实基层基础,重点是“强县”“活乡”“稳村”,完善城乡三级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基层卫生机构开展“一类保障、二类管理”试点;统筹应急状态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和一批区域医疗中心,在全省布局建设应急医用物资储备基地。

基层社会治理夯根基。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强则全局强。我们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更大力度推动资源力量向基层倾斜。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开展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管理试点,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做强街镇、夯实社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只有“防”得好、“控”得住,才能“放”得开、发展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党中央、国务院“搭把手、拉一把”的一揽子支持政策帮助下,湖北省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经济恢复性增长好于预期。今年上半年经济总量和一季度相比降幅收窄19.9%;5、6、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现正增长;1—7月进出口总值同比实现正增长,7月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1.8%;7月投资、税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同比均实现正增长。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去年同期九成。8月8日,湖北启动“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活动,全省A级景区免费开放至年底,感恩回馈全国人民。截至9月7日,全省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有力提振市场信心、带动消费回补、畅通经济循环。

疫情一日不解除,防控一刻不放松。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决不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加快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更好推动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