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坚守只为73名无名烈士安息

2020-01-13 19:43   红安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玲莉  张胜红  李明

红安网消息  红安县七里坪镇熊家咀村81岁高龄的姜能山是一名老党员,他无私奉献,从青青乌丝到满头白发,43年如一日,为73名无名烈士守护墓区,成为“荆楚楷模”上榜人物。

七里坪镇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1930年春,鄂豫皖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广大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当时,设在七里坪镇熊家咀村姜家岗湾的红四方面军医院每天要接纳大量伤员。

红安县档案局局长辛向阳说:“大致这些烈士牺牲的时间应该在1930年到1932年,他们都是为了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战役战斗中牺牲的,其中,高德福营长是在黄安战役中牺牲的。”

很多伤员由于伤势过重而壮烈牺牲,被集中安葬在七里坪镇熊家咀村姜家岗湾。

姜能山说:“当时红军医院撤走了,重伤的就走不了,后来医药也来不及,太远了,就牺牲了,就地埋葬。”

红四方面军西征后,由于长期疏于照看,73位红军烈士的墓群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原先有的木头碑,也风蚀殆尽。残破的烈士墓区成了姜能山内心深处的痛。

姜能山说:“我是烈士的后代,这些烈士的亲人找不到他们。我祭扫他们,等于就是他们的亲人,像亲人一样的看待他们,要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

由于村里人多地少,不少村民开始开荒要地。其中就有村民计划承包姜家岗的荒山,栽种油茶,姜能山知道后极力阻止,他曾数次制止毁坏墓区的行为,有时候半夜里跑要去墓地看守。由于姜能山老人拼死保护,才得以保卫姜家岗烈士墓区周全。

姜能山说:“这些烈士无名,为了革命‘三不要’:不要钱,不要命,不要家。 我没有流过血,只是流了一点汗,算不上多大的事。”

一把镰刀,一只扫帚。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只要得空,他都要前往修整枝丫、打扫卫生,烧些香纸。这一守,便是43年。

姜能山老人家  并不富裕,至今住着三间平瓦房,生活异常清贫。当得知姜能山老人的感人事迹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他捐款。姜能山却将善款全部用于陵园建设和保护上。2012年10月,县政府为73名红军烈士修建了烈士陵园,立了墓碑,供后人缅怀。

七里坪镇熊家咀村副主任程年庚说:“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说这个老人一直为这个革命烈士付出了很多,每年坚持扫墓祭拜,后来我们读书的时候,在学校进行义务教育的时候,老师把我们带到这里来看,也看到他每年在这里,听他讲革命故事、红军故事,他能一直坚持到这里,这是我们学习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很好的学习和传承下去。”

七里坪镇熊家咀村妇联主任闵小玲说:“姜能山老人义务坚守红军烈士墓园,我作为年轻的一代的村民,见证了他不忘初心的义举。这种高尚的品德和不图名不图利的人格魅力,是我们的轻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姜能山老人坚持为前来祭扫人群宣讲着烈士精神,勉励后人勿忘历史,珍惜现在,奋斗未来。他说:“每一个月来看一次,看一下这些烈士。我的后人要把他们当亲人一样看待,不能忘记。不能忘记他们,永远要记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