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吴氏祠

2015-09-23 10:55   ​李懿俊

前些天,有幸拜访了陡山吴氏祠,他静静地伫立在大山中,好似一个与世无争的君子。试想,一个宗族祠堂,为何能享誉鄂东,成为无数川渝吴氏后裔的寻根问祖之地,穿越数百年的愁思,我在吴氏祠寻找答案。

陡山村吴氏祠位于湖北省红安县八里湾镇,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历经过战火的考验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却依然保存完整。祠堂的牌楼是一座龙头鱼尾式的三层飞檐建筑,尾檐上还悬挂着铜铃,正中的匾额上书写着“吴氏祠”三个大字。步入院中,两柱清朝同治年间种植的桂花树仍然枝繁叶茂。

吴氏祠最令人流连的便是其雕刻技艺,大禹耕田、文王访贤、群英会、渔樵耕读,一幅幅铭刻在木板上的故事引起了无尽的遐想。

拜殿内的摆设气势宏大又不乏精致考究,尽管是炎炎夏日,依稀可以预见到每逢佳节此处烛影瞳瞳,贡品不断,族人如织的场景。

丈余高的特制大青砖筑成的围墙将吴氏祠包裹其中,每一块砖瓦上都刻有楷体“吴氏祠”。牌楼内还有一块横匾,上面书写着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家承赐玉”。据传公元1354年,朱元璋在红安县八里湾镇内与陈友谅有过一场恶战,朱元璋在卓王山(卓王山因此而得名)处遭陈友谅军袭击,大败溃逃,最后朱元璋只身逃到陡山,在读书人吴琳(吴氏三世祖)的竹园内东逃西窜,吴琳见此人相貌奇伟,气度不凡,便将他藏于园后阴沟中,自己又布了些蜘蛛网在洞口,瞒住了追兵的眼睛,避过了搜捕。 待追兵走后,恰好下起一场大雪,朱元璋出得洞来,其时吴琳正在自家竹园吟诗:“雪压竹枝低,虽低不惹泥。”表明的是文人雅士那高洁的情怀。朱元璋接着吟道:“有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吴琳听其续诗,细观其貌,不觉大惊,他从续诗那君临天下的气势中,断定此人非等闲之辈,日后必成伟业,于是帮朱元璋收拾残局,招募兵马,资助其重整旗鼓,大胜陈友谅。朱元璋即位称帝创明王朝,不忘这段救命起死之恩,召吴琳入朝,先后担任国子监博士、吏部尚书等职。明太祖还为陡山亲笔题写了“开国天官里”,赐吴琳建牌坊,树双旗杆。

踏入吴氏祠,便会感受到一种久远的时空氛围,空气中弥漫着的是静谧和优雅。岁月沧桑,物换星移,感叹多少豪门巨宅、华宇巍楼灰飞烟灭,而吴氏祠跨越百年而保存完好至今,这本身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又倍加珍惜。

依依惜别吴氏祠,意犹未尽地寻访了附近几个垸子的民居,典型的明清民居建筑映入眼帘,或是清一色的雕花条石砌墙,或是大青砖砌墙,青石板铺成的台阶上依然能够闻到雨后的芬芳。

我很庆幸能够有机会在这片红色沃土寻访到吴氏祠,而她的一切也注定会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多得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