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郭建光使《沙家浜》一举成名 ——原型红安籍将军刘飞 在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沙家浜》,文革期间,不仅人人知道《沙家浜》,而且人人都能哼几句《沙家浜》里的唱词,然而,却很
郭建光使《沙家浜》一举成名----原型红安籍将军刘飞
在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沙家浜》,文革期间,不仅人人知道《沙家浜》,而且人人都能哼几句《沙家浜》里的唱词,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沙家浜》里郭建刚的原型就是1955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将军衔的刘飞。
刘飞,1906年12月31日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八里湾罗家田一个贫苦农民家庭,3岁丧父,姐弟4人,靠母亲抚养。他当过放牛娃、雇工,后在汉口当茶役、码头工人。从红军时代到解放战争,刘飞作为战士和指挥员,参加、组织和指挥过多次战斗战役。1939 年9月21日,刘飞带领“江抗”西撤途中,与国民党顾祝同部队交战时负伤,子弹停在距心脏一两厘米的地方,把肺都打穿了。刘飞与其他三十多名伤病员一起被留在阳澄湖畔养伤。一次,刘飞躲在凌嫂子家的草垛里养伤,正碰上特务搜查。特务拿刺刀往草垛里扎了十几下,见没动静就离开了。其实,躲在草垛里的刘飞小腿被刺伤,幸亏血迹没沾上敌人刺刀。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凌嫂子带着孩子到上海找刘飞求助,刘飞正出差,立即命令警卫员给凌嫂子送钱、送食物,帮她渡过难关。
《沙家浜》里的阿庆嫂的原型,就是当年在沙家浜掩护刘飞养伤的“凌嫂子”。1948年底,随军记者、作家崔左夫采访刘飞。在硝烟渐逝的淮海战场,刘飞指着正打扫战场的官兵说:“我建议你好好写写二师,这个师是由36个伤病员发展起来的啊!”
随后,刘飞给崔左夫讲了36个伤病员的故事。崔左夫听了激动不已,并向刘飞表示:一定要把“江抗”36个伤病员不平凡的经历写出来!
当时,战事不断,崔左夫对“江抗”36个伤病员的事迹未能作进一步采访,建国后,崔左夫在刘飞的帮助下,获取了“江抗”36个伤病员的名字以及其中大部分人的工作单位,并陆续对他们深入进行了采访……1957 年,他终于以“江抗”36个伤病员的战斗生活为素材,写出了《血染的姓名——36位伤病员斗争纪实》的报告文学。那年文化界正举办解放军建军 30 年征文活动,上海沪剧团正想寻机找到优秀征文改编成剧本公演,该团副团长、崔左夫的老战友陈荣兰听说崔手头有一篇好征文时,赶忙索要。
陈荣兰读罢《血染的姓名》,兴奋不已,又推荐给剧团编剧文牧。文牧看后也热血沸腾,埋头苦干了一个多月,将《血染的姓名》改编成为剧本《碧水红旗》。编剧陈荣兰等人拿着剧本征求刘飞的意见,此时的刘飞已担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身患重病,他要夫人朱一念给他念完剧本,然后,提出了要进一步贴近生活的修改意见,并拿出由他口述、朱一和秘书整理的反映当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录《火种》,交由陈、文二人参考。两人回去后,根据《火种》又对剧本作了认真修改,并更名为《芦荡火种》。
不久,《芦荡火种》在上海公演引起反响,1964年5月被选调到北京公演。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此剧,并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当时江青想通过文艺进入政治舞台,借机立即组织人马将《芦荡火种》移植为京剧《沙家浜》。《沙家浜》以独特而又感人的故事、细腻的台词和唱功,一下轰动了全国。
1965 年初夏,刘飞接到江青要接见他的通知。这让刘飞感到很突然,想推病不去。当时刘飞对江青的政治野心并不清楚,不想去的主要原因是不想借反映“江抗”36个伤病员的剧作扬个人之名。但江青毕竟身份非同常人,刘飞勉强同意了。
去见江青那天,刘飞为表示对主席夫人的尊敬,特地换上了皮鞋。当他来到江青在上海下榻的饭店会客厅时,江青满脸不高兴地皱起了眉头。原来刘飞走路步子重,皮鞋踩在地板上“咚咚”作响,让江青感到不舒服。
“你就是领导过36个伤病员的刘飞?”江青问道。
刘飞回答:“是的。”
随后,江青要刘飞讲一讲那段经历。没想到,刘飞刚把“江抗”伤病员的情况讲了个大概,江青便说: “你的嗓门怎么这么大?”刘飞的耳朵在孟良崮战役中被炮声震出过血,故讲话时嗓门特别大。刘飞不想再作解释,不太高兴地回道:“我平时就是这样说话的。”
自从那次被江青召见过后,刘飞就不大愿意提及自己的过去了。他说:“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什么时候都不要去摆功,去张扬自己。”
如今,京剧《沙家浜》使“沙家浜镇”变成了旅游风景区。《沙家浜》主角郭建光的人物原型刘飞领导的36名伤病员在阳澄湖打游击的故事被搬进苏州革命博物馆,刘飞将军遗体里取出的子弹也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被保存在苏州革命博物馆。可以说,没有刘飞就没有《沙家浜》,没有《沙家浜》就没有沙家浜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