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再走长征路】红色沃土 初心永驻——寻访红军在湖北的革命足迹

2019-08-12 09:33  

        2019年08月06日09:03    来源:人民网

滔滔大江,滚滚东流,在荆楚大地上绵延一千多公里。从鄂西平原到鄂东山区,红色的血液在这里奔涌、流淌。

湖北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党领导红军开展武装斗争、发展人民革命力量的重要根据地之一。而在那场堪称挑战人类极限的波澜壮阔的远征中,湖北更是孕育了“中央红军之向导”;荆楚儿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支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都诞生于湖北,数万名湖北籍官兵血洒征途。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朗朗上口的民谣,生动地再现了革命时期的红安。

黄麻起义后,鄂豫皖地区党组织又陆续领导了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分散的根据地逐渐连成一片。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红安县七里坪镇正式成立,后来成为红军长征的主力部队之一。

“从1923年建立党组织开始,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27年间,红安县党的组织不散,武装斗争不断,革命红旗不倒。”红安县委书记余学武说,在革命战争年代,14万红安儿女英勇献身,其中登记在册的就有22552人。长征中,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曾经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个属红安籍。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表彰黄安人民的历史功绩,1952年黄安正式改名红安。黄冈市党史办主任颜宏启表示,包括红安、麻城等地在内的黄冈,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先后走出了数支主力红军,其中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苏区转移到川陕地区,改变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处境,也为中央红军的长征和突围起到了重要的策应作用。

1370多座烈士墓,绝大多数无碑;12000多位红军将士,绝大多数无名。

洪湖畔,内荆河边,柳关红军无名烈士墓群前。虽时隔80多年,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当年的肃杀与悲壮。

监利县湘鄂西苏区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冯传武介绍,柳关是湘鄂西苏区战略辎重后方,也是红二军团的后方医院所在地。一次又一次的“围剿”与“反围剿”中,大量红军战士牺牲在此;柳关失守后,来不及转移的红军和伤病员被敌军成批杀害。当地百姓们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些遗体掩埋,小的三五人合葬一坑,大的群葬数十人到百余人。

明知会九死一生,为何还要参加红军?明知有白色恐怖,为何还要掩埋红军遗体?

“红军为何得人心?人民军队为人民。”正是靠着严格的纪律和一心为民的情怀,红军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获得了老百姓的广泛支持,最终赢得了长征的胜利。(金雨蒙)

        (责编:张隽、周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