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黄冈 】【聚焦黄冈】记者再走长征路!李先念侄孙讲述红色家风的故事

2019-08-07 10:54  

        原创: 掌上黄冈 

幺爷爷李先念叮嘱我:

“千万莫把种田的手艺搞丢了”

——李先念侄孙陈春华讲述

红色家风的故事

        1988年4月23日在董必武纪念馆与陈春华家人的照片。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已故国家主席李先念是个很重亲情、乡情的人。

李先念故居纪念园管理处副主任陈春华的爷爷陈友元,是李先念同母异父的哥哥。1926年参加革命,与李先念同在陂安南县苏维埃政府工作,1927年与李先念同时入党,1932年牺牲在红安。1941年,陈春华的父亲陈锡明13岁时,参加了李先念领导下的新四军5师,1947年在中原突围过程中在丹江口作战负伤,被地下交通员辗转送回红安隐蔽,从此在家成了农民。解放后,李先念对家中依然在世的亲人,他学木匠时的师父李泽兴、袁学福等人,都十分照顾,安排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定期给他们寄生活费。李先念的女儿李小林曾经对陈春华说起,她小时候,家里要给很多人寄钱,所以经常很穷。

1979年5月17日李先念回李家大屋和亲人合影。

1981年春,正是早稻插秧时节,17岁的陈春华和父亲陈锡明、姑奶奶李德勤(李先念的三姐,三姐夫袁传祖是李先念的第一个木匠师傅),被李先念接到武汉作客。吃饭时,李先念特意把陈春华叫到身边坐,问他:“在做么事?”

陈春华说:“读初中。”

李先念又问:“毕业之后要做么事?”

一旁的陈锡明插话说:“能做么事?种田。”

对于父亲的回答,一直想跳出农门的陈春华不很满意,还未等他辩解,李先念哈哈大笑,说:“种田好啊。千万莫把种田的手艺搞丢了。”

1979年5月17日回李家大屋和乡亲们在一起1988年4月23日在董必武纪念馆与我家人们团聚。

1981年,当时的红安县高桥公社筹建高桥公社革命传统教育展览馆,读过中学、又熟悉高桥革命历史的陈春华被选拔为讲解员。这年冬,李先念委托秘书给红安县政府写了一封信,信中对陈春华提了三个要求:一、学点知识;二、照顾好陈锡明的身体(陈锡明4岁丧父,8岁失母,幼年历尽磨难,一直体弱多病);三、不能脱离农业生产。

赠小妹     江山虽陋,她是我的故乡,祖国虽穷,她是我的母亲。但几年的奋斗,发生本质变化,引英雄折腰,为她献尽才华。相信你政治上是可靠的,革命意志是坚定的。要学习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 

晓复 紫阳、平平 路荣、亚洲共勉

从那时起,按照李先念的叮嘱,陈春华在从事讲解的同时,一直坚持在家中种田,直到2002年家中田地被政府征收为止。期间,陈春华有2次机会参军入伍,征求父亲的意见时,陈锡明每次都说:“这件事上,你要听幺爷爷(李先念在兄弟中排行最小)的话。”所以,陈春华就一直留在李先念故居纪念园(即原高桥公社革命传统教育展览馆)工作,至今已有38年。

       1988年4月23日李先念在董必武纪念馆与陈春华一家的合影。

但李先念对亲人的爱不是没有原则的;他爱亲人,更爱人民,更爱国家,更爱党。对亲人,他个人可以倾尽所有,但绝不会用权力去谋取任何私利。

1971年,陈锡明带了几罐腌豇豆和腐乳,到北京去看望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临行前,生产队拜托他一件事:生产队牛少田多,让他通过李先念搞一台拖拉机。

到京后,陈锡明向李先念的秘书说了这件事,秘书说,这件事就不要麻烦领导了,我就可以办。稍后,秘书觉得不妥,还是向李先念报告了此事。李先念找到陈锡明说,全国有多少个生产队,个个都需要拖拉机,不能因为你是我的侄儿就搞特殊。他还十分严肃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谁要是私下开了口子,就开除谁的党籍。

1983年8月,李先念一生敬重的三姐李德勤因病去世,李先念十分悲痛。他委托专人从北京赶到红安,为三姐料理后事,并私人承担了所有费用。李德勤生前多次跟李先念说过,死后要棺葬。李先念还专门为老人提前准备了一口棺材。李绍勤死后,恰逢红安开始推行火化。李先念特地给红安县打来电报指示:丧事从俭,遗体火化。

8月3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来到红安县李先念故居纪念园,陈春华饱含深情,向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和省市媒体的记者讲述了这些往事。他说,幺爷爷对他全家的恩情他永生难忘,对他的教育和影响更是刻骨铭心。他和他的家人从未利用李先念亲属的身份去谋取过任何私利。现在他和他的妻子,一个在李先念故居纪念园管理处工作,一个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李先念纪念馆工作,夫妻俩不仅向一批又一批的来访者传播着这些红色历史,还在家中一代又一代地践行和传承着红色基因和红色家风。

编辑:叶涵莹  李奕漫|终审:钱芳

来源:黄冈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辉)

图片:记者周伟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