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记者再走长征路丨红二十五军“七仙女”长征的故事

2019-08-04 16:27  

         湖北日报2019-08-02 20:53

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红安这首民谣广为人知,与现实稍有出入的是,“女将”也有参军长征的。8月2日,在七里坪镇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红安县退伍军人事务局光荣院工会主席戴福强,讲述了他姑奶奶戴觉敏等“七仙女”长征的故事。

戴福强讲述“七仙女”长征的故事。

1916年出生的戴觉敏,家在红安县七里坪戴家村,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创始人之一戴克敏的胞妹,参加革命后在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当护士。

在那血与火的岁月,戴觉敏一家共有14人参加革命,长征前已有10人为革命献出生命。

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转战到四川,戴觉敏因当时来不及随军行动而被留在了大别山,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后来成为红二十五军战斗序列中的白衣女战士。1934年11月16日,戴觉敏随同红二十五军出发长征。“当时,随军长征的有七名女护士,她们分别是周东屏、戴觉敏、余国清、田喜兰、曾纪兰、张桂香、曹宗楷,正好编成一个班,故有七仙女看护班之称。”戴福强说。

出发后的第三天,快过平汉铁路时,前面有阻敌,后面有追兵,形势十分险恶。军参谋长怕女同志掉队出危险,动员她们留下,发给每人8块大洋,作为留在苏区隐蔽活动的费用。

“回去,往哪儿去?我是逃出来参加革命的。”胆大泼辣的周东屏猛地站起来,把大洋往地上一甩,跟参谋长吵开了。

戴觉敏,余国清等人也限着叫喊起来:“我们哪一点比男看护差?”

参谋长哪里听得进这些,仍在不停地陈述理由。

就在这时,一匹战马的蹄声由远而近,徐海东副军长来了,姑娘们不约而同地围了上去,表述自已的决心:当红军,走革命路,就是死在前进的行列中,也决不向后转!

听着姑娘们铿锵有力的话语,徐海东沉思片刻,朝参谋长使了个眼色,用马鞭向前方一指,大声说:“快赶队伍去!”

从此,戴觉敏告别故乡、离开战斗过的苏区。长征到达陕北后,“七仙女”班只剩下五个姐妹。戴觉敏老人曾多次对侄孙戴福强说:“我是我们一家的幸存者。像我们这样的革命家庭,在红安又何止我们一家,有成千上万啊!”

红安县档案馆馆长辛向阳介绍,在黄安县(今红安)檀树岗重新组建的红二十五军,是人数最少、长征历时最短、行程最短、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也是唯一一支在长征中人数不减反增的队伍,红二十五军出发时总兵力只有2980余人,到达陕北后兵力达到3400多人,还不包括留在鄂豫陕根据地的红74师等部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毛红平 赵炳长)

         责任编辑:陈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