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二十七——詹才芳

2019-07-28 17:17   红色家风办公室   ·

一代战将赤子心

——记詹才芳和他的一家

詹才芳,1907年出生于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一个雇农家庭。在革命生涯中,先后参加了黄麻起义、鄂豫皖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 、创建川陕苏区斗争、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强渡嘉陵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衡宝战役等战役战斗。1955年,被授衔中将军衔。这位从大别山走出的将军,从未忘记自己的出身,一生都保持着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崇高品格。


“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詹才芳身居高位,但据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回忆,詹才芳做每件事情都是极端认真、负责。

每月秘书领到工资送到他手中时,他总要问:“交党费了吗?”当秘书告诉他已交过了之后,他才放下心来。他经常对秘书说:“你们要开党小组生活会时,一定要提前告诉我。我好有个准备。”有一次,在场的警卫员小胡听到他这样说,便信口开河来了一句:“您是大首长,何必这么认真。” 詹才芳听了很生气,他对警卫员说:“我是首长,更是个共产党员,这是我的职责。你是个团员,也应按照团章去做。这可马虎不得的哟!”小胡赶紧改口,应道:“是。以后,我一定要按您说的去做。”

詹才芳下部队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真地听取那里干部的汇报。在听汇报过程中,他认真做笔记。从不轻意打断别人。有疑问或不满意的地方,他在记录本上打个“?”号或注上“待査”二字。然后立即调查研究,再制订改进措施。有一次,詹才芳去一个兵工厂检査工作,他拿着厂里自造的自动步枪对大家说:“我们当年闹革命时,根本没有这样好的枪。就是仅有的一部分枪支弹药,也是从敌人手中夺过来的。”他还说:“为了我国国防事业,你们要多做贡献,要多出枪,出好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现在,我们更要保卫老一辈和许多烈士浴血奋战而夺取的政权啊!”他说着,自己动手先把枪拆了。然后,又把枪安装好。手把手地教大家擦枪,并边操作边讲解擦枪的常识和注意事项。人们无不惊叹地说:“想不到老首长的操作动作仍是那样熟续、完整、一丝不苟。”

    在海南岛视察时,一到部队农场,詹才芳就听说那里农场的成士、工人、民兵很辛苦,天不亮就要去割橡胶,他决定要亲自去看看他们的工作。当天晚上12时,他就起身提早来到橡园,边向内行们了解橡胶、咖啡、可可、油棕、胡椒的产量、长势等情况,边等侯橡胶工人的到来。他观察、了解了割胶的整个过程,仔细地询问工人们的生产、学习与生活情況。跟随詹才芳多年的陈德怡秘书说:“詹副司令的工作中的最大特点是对待每一件事都特别认真。

“是的嘛!工作认真是搞好工作的态度问题。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詹才芳常常这样教导大家。


“记住,你是一个兵”

詹才芳对工作严谨认真,对待自己的子女要求也非常严格。

1962年,女儿詹杨就要毕业了,正为自己的出路感到迷茫。刚好这时詹才芳在虎门海军学校视察,他特地打电话给妻子杨静让把孩子们带到虎门去看看。赶到虎门,詹才芳就催大家去清朝炮台遗址参观。在炮台上,他给大伙担任了讲解员,讲到当年林则徐在此指挥清兵炮击帝国主义兵舰,以及林则徐当众焚烧销毁鸦片的故事。他慷慨激昂地说着:“我们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受侵略、受压迫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救国图强的历史,我们只有了解了这段历史,才能激起我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尤其是你们年轻人。我这次把你们找来,不是来游山玩水的,而是要你们来受教育的。只有重温我国的那段受尽欺凌、饱经忧患的历史,才能懂得只有共产党、毛主席才能救中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英勇奋斗,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今天的胜利。所以,历史的经验,使我们懂得: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傍晚,詹才芳找女儿詹杨谈心:“你决定去哪个学校了?是去学外贸,还是参军?”詹杨说:“我原想,学习外语是我的专长,搞外贸是我的理想,而且还能出国。再说那又是个名牌大学,总比上部队院校强。经过您对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使我受到了启发,我决定了:继承你们的事业,当兵去!”听到女儿的话,詹才芳用坚实有力的巴掌拍了拍女儿的肩膀,默默地站着,没有说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有一次,女儿詹杨在学校生病了,住院近两个月,仍不见好转。于是提笔给父母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写得悲悲戚戚,还洒下不少眼泪。信发出去不久,就收到了父亲的回信。父亲在信里勉励女儿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你是一个军人了,不能那样柔弱,要坚强起来。我和你妈妈都是军人出身,军人就是要能吃苦,不怕死。所以,你也要这样要求自己才是。另外,你要注意,不要遇到点小事就去找王平伯伯、范阿姨的麻烦。你要学会自己克服因难。在战争年代,战士们的口号是轻伤不下火线。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记住:你是一个兵!”

有人说詹才芳对女儿太严格。甚至有点近乎苛刻,是个极其严厉的“指挥员”,女儿倒觉得这些都是很自然的,“本来嘛!父亲的秉性就是如此”。


心底无私天地宽

   尽管詹才芳对自己和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但是对待荣誉和名利则是一笑置之。

1955年,詹才芳被授予中将军衔。他毫无怨言,一旦听到一些同志发牢骚,他一定是去安慰別人。有一次,他的一位老下级某军分区的同志来看他,说:“老政委,这次评衔,您亏多了。像您这样的干部,全军有几个?您红军时期就已是军级干部了,至少也应评个上将呀!”詹才芳对此仰面一笑,说:“大家都想评得高一些,这很自然,但是,总有名额限制吧!许光达大将不是提出过降衔的要求吗?还有徐立清同志,他是搞干部工作的,他主动不要高衔,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如果说我的衔低,张广才同志就更低了。他在红军时也是军级干部,可才评了个少将。他该怎么办?难道就可以不干革命了?不要眼睛只看评得高的嘛!我是很满足了。革命战争中死难烈士有370余万人,在战场上牺牲的有76万余人。比起这些烈士来,咱们真是太幸运了。他们对评军衔的事连想都没想过,就牺性了。按你的说法,他们不更亏了吗?为了革命,个人吃点亏,这没有什么。现在,我们的条件太优越了。我们的生活要比解放前强不知多少倍,而我们与现在的老百姓相比也要强好多倍呢!所以,我们应该很满足才是。”这位同志听后很受教育,他本觉得自己该评为将军,结果才评了个大校,原想找詹才芳聊聊天,满以为他的话能使得詹才芳与他产生共鸣。结果,詹才芳非但未与他“同病相怜”,反而给他上了一堂政治课。他从内心佩服老首长的襟怀坦荡,度量恢宏。他悄悄地把要说的话埋在了心底,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詹才芳的女儿詹杨在《战将的足迹》一书中深情地回忆了父亲光辉的一生,詹才芳以他崇高的品格和优良的作风,教育着自己的子女,受到子女的敬重。同时,他的传奇一生也启迪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