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四——兰桂珍

2019-07-16 15:15   红色家风办公室  

在大别山下,流传着一个革命母亲的传奇故事,她的父亲、丈夫、儿子一家人全都为革命作出了牺牲,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她的名字叫兰桂珍,后人称她叫兰大妈。

“咱自己人要支持自己人”

兰桂珍,1904年出生在黄安(今红安)县箭厂河乡(今属河南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5岁时,被送往黄安县檀树岗乡程维德湾的程启忠做童养媳,1921年与他结婚,先后生下4个儿子。

在此期间,正赶上董必武派回一批共产党员回红安农村宣传革命思想,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发展农民协会,使她懂得了革命的道理。自此,她积极参加农协会组织的革命活动,担任了妇救会的宣传委员和妇女队长。

兰桂珍宣传群众说:“红军是咱们穷人的队伍,咱自己人要支持自己人”。她走乡串户发动组织妇女们做军鞋、筹军粮,帮助护理伤病员,为红军做饭,有时还组织宣传队到前线慰问红军战士,样样都冲在最前,被县苏维埃政府称为“支前模范”。

在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她把家里仅有的两亩地换成20斗大米送给了红军,在最艰难的日子里,自己最后却四处漂泊,以乞讨为生。

送郎当红军

在扩大红军队伍的运动中,为了打击敌人,兰桂珍动员自己的丈夫程启忠带头参军,亲自把自己的丈夫送到招募处报了名,送郎当红军。

兰桂珍积极参加农民协会的各种活动,特别是参加审判土豪劣绅的活动,引起了地主豪绅的忌恨,他们企图寻找机会实施报复。1931年的夏收时节,兰桂珍带着大儿子,刚刚收割完田里的稻谷,突然跑来一群地主武装的民团分子,他们二话不说,走上前去就动手抢劫母子俩刚刚收下的稻谷,兰桂珍母子拼命上前阻拦,儿子程金林扯住民团分子死不放手,遭到了民团分子的毒打,小金林拼命反抗,几个民团分子围了上来,竟把兰桂珍年仅9岁的大儿子活活打死,抢走了她的全部粮食。这时的兰桂珍,一方面承受着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一方面面对着无米下锅的困境和忍饥挨饿的婆婆和儿子们,真是难过到了极点。没办法,为了维持生命,她只好带着婆婆和儿子们四处乞讨。那知,年仅2岁的小儿子,经受不住到处流浪和饥饿的折磨,在乞讨途中又因贫病交加不幸饿死了,给兰大妈带来又一次巨大的打击。

坚强的兰桂珍没有倒下,而是更加努力的投身妇女工作。1935年她的丈夫程启忠在龙王山战斗中光荣牺牲了。为了继承丈夫的事业,她又把2个儿子送去当红军。

1937年,日本侵华,兰桂珍又动员程家六弟程启远参加了抗日队伍,投身抗日战争。1947年,刘邓大军面下,她又动员程家的五弟程启家,参加了解放军,后来,兰桂珍的六弟、五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又先后光荣牺牲。

在残酷的战争中,兰桂珍就这样先后失去了父亲、丈夫、4个儿子和4个兄弟10位亲人,3位被确定为革命烈士。兰桂珍的全家11口人,最后只剩下她1个人。兰大妈说:“虽然没有了骨肉亲人,但我的心早已跟革命融为一体,共产党、红军就是我的亲人!”

逊色的勋章

解放后,作为一位为革命作出巨大牺牲的孤寡老人,兰桂珍被定为优抚对象,但是她谢绝了组织的照顾,带头参加农业合作社和集体生产,自己劳作养活自己。在她70多岁的高龄时,还念念不忘为国家作贡献。每年她都主动地向国家上交200公斤公粮和一头大肥猪。

有一对吉林省吉林市的青年男女从《解放军文艺》刊载的《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报告文学中读到兰桂珍的事迹,深为感动,给她寄了100元钱,说是聊表心意,向革命的老妈妈敬礼。兰桂珍听完信后,对前来送信的乡党委书记程定国说:“这钱我不能要,还是退回去吧。”程定国说:“你一个人生活,日子紧巴巴的,我看不退了,用钱添两件衣服穿吧。”兰桂珍说:“我一个老婆子了,还讲究个啥,你是书记,你拿个主意,这钱不是归公就转给学校,眼下伢子们上学也难啊”,最后决定还是把钱转给了村办小学,供孩子们上学。

1979年,4名胸前佩戴着亮闪闪的“勇士勋章”的巴勒斯坦游击队战士到红安参观,听了她的事迹后,提出要亲自拜访她。在兰桂珍的家里,战士们看到的是,两间并不比游击队帐篷舒适的土坯房,墙上贴着毛主席的像和满屋的奖状,土改时分的的枣木桌椅,早已被岁月磨圆了棱角……兰桂珍告诉他们:“日子过得很好了,就是身边没个孩子,空落落的”,看到她孤零零一个人,战士们问兰桂珍今后生活的打算,兰大妈说:“我是个种田婆,如果能够的话,我要用我这双手多照料些人,多喂饱些孩子”。兰大妈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战士们,临走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摘下了胸前的勋章,双手献给了这位英雄的母亲。

1988年,兰桂珍病故了,乡亲们为她料理了后事。

她,生前静静的活着,死后默默的躺在大山里。她就像一座山峰,无言却是雄伟地矗立在大别山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