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回眸,红安县预备役军人学校是这样开办的!

2019-07-14 17:32   刘昌坦

红安网消息   今年距离湖北省红安县预备役军人学校创办刚好30周年。虽然时过境迁,但作为该校主要创办人之一,我对此仍然记忆犹新。

1988年秋,我被调入红安县职教中心占店职高分校,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当年,学校条件较差,所设机电专业只招到7名学生。如何摆脱困境,开创新局面,是我时常思索和探究的问题。当时,我的妻子是华河邮电支局的一名话务员。每周星期六,我从占店乘车到县城,再转乘至华河邮电支局;星期天下午,又返回学校。

每当从县人民武装部门口经过时,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感觉,由从幼受到以革命英雄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崇尚英雄,崇敬人民军队。当我16岁时,在闻名全省的赵河公社民兵独立连担任通信员,后来三次体检合格,未能入伍。我从有关方面获悉,当时,国家征兵要求兵员中有40%以上的高中生(而实际上只有不足20%),有很多学生从普高、职高毕业后从军,先后在部队考上了军校。两道桥乡(现杏花乡)学生郑鹏1986年从华河职高毕业,入伍两年后,考上大连潜艇学院。于是,我萌生一种设想:红安一贯具有拥军尚武、支持国防建设的优良传统,为什么不能利用我校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主动为部队培养一批优质兵源呢?既能为新时期国防建设出一份力,又为红安青年找到一条新出路。于是,我到县人武部办公室,与当时值班干部军事科副科长施绪友(后转业到检察院)交谈了我的构想。他拍案叫绝:“你这个想法与我部陈道望政委的观念不谋而合。”陈政委对我的这一系列构想很感兴趣,经过几次深入沟通交流,他要求我就招生对象、学制、开设课程、管理等方面写出一个详细的报告。学校在统一意见后,把这一联合办学的构想和与人武部联系的进展向县教委作了汇报,取得了支持,并就一系列联合办学的招生、管理、职责以及文化课设置、军训项目、经费的落实,达成具体协议,终于迈出创办军校可喜的第一步。

1989年9月15日,红安县预备役军人学校首届56名学生在军乐声、鞭炮声和热烈的掌声中,参加隆重的开学典礼。黄冈军分区原副司令员张汉员大校、县人武部部长张绘、政委陈道望、县教委副主任梅湘成等领导参加开学典礼,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预备役军人学校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两年,开设文化课为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五科,军事课由人武部军事科教官担任,主要开设队列、投弹、射击、三防和擒拿格斗,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军校开办之初,无军事教官,无操场,无围墙,无图书室、实验室、实习场地和训练器材,我们学习“抗大”精神,采取勤工俭学、集资办学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20多万元,使学校由“七无”变为“七有”。在平整操场的过程中,我们发扬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抡铁锤、握钢钎、打炮眼、撬石头、运泥土,手磨起了一个个血泡,磨掉了一层层老茧,从不叫一声苦和累,硬是将一座山包削成2600多平方米的大操场,修建500多米的围墙,培育优质树苗5万多株,节约资金1.7万元,缓解资金紧缺的问题。

为了加强日常管理,学校从全县近千名退伍军人中选拔古立福、张凯红等同志为班主任,与学生摸爬滚打,同吃同住同训练。同时,县人武部军事科王建林、韩洪武、周德刚等干部定期来校进行军训,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训练有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军事技术的积极性。学校还定期给他们举办国防教育专题讲座,利用红安将军县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生参观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遗址遗迹;观看爱国主义影片,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先后参加黄冈军分区应急分队训练,接受民兵工作检阅,受到黄冈军分区领导和时任红安县委书记李明波的高度赞扬。

学校创办5年(至1994年因人事更替停办)来,先后招生278名,为部队输送优质兵员150多人,培养国防教育义务教员88人,民兵干部215人。学员入伍后,有的经过新训练当上班长,还有不少部队反映,我们的学员具有一年兵的基本素质,先后涌现刘建文、刘建子、黄文清、程才政、李泽时、金星文、刘家平等一大批优秀干部。

红安创办预备役军校的这一重大创举,先后被《解放军报》、《湖北日报》、《国防教育报》、《黄冈日报》、《职教论坛》等报刊和杂志报道,吸引全国100多个县市前来参观学习,并在国家教委举办的南方15省职教校长培训班、全国预备役军人学校武汉会议上交流经验。1992年,我被评为“黄冈地区国防教育先进个人”。1993年,我被评为“首届湖北省十佳国防教育热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