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掌上黄冈
70年前的1949年3月至5月中旬,黄冈地区各地继解放。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黄冈日报融媒体、鄂东晚报融媒体推出“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1949,黄冈解放记忆”系列报道,通过亲历者的回忆,回顾黄冈解放的历史,回顾黄冈老区光荣的革命历史,回顾70年来人民群众生活的巨大变化。敬请关注。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1949,黄冈解放记忆·红安
一唱雄鸡天下白 马蹄声声迎解放
【解放档案】
▲红安旧貌 (红安县党史办提供)
▲红安一河两岸全景 通讯员方杨摄
【红安解放始末】
1947年9月3日,坚持大别山斗争的武装终于同刘邓大军十七旅李德生部在七里坪会合,次日,我军攻下黄安城。至当年底,全县75%以
上的乡村均为革命势力控制,成为了拥有7 个区的革命政权、约20万人口的大片解放区。
1948年2月,刘邓主力转出大别山,黄安革命斗争复又进入游击战争状态。为了集中力量打击敌人,县委建立了三个武工队。1948年10月5日晨,夺取了张大包等重大战斗的胜利,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1949年3月,黄安广大的乡村城镇基本上得以解放。全县成立5 个区委、区政府,共13 个乡政府。
1949年4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一二七师先遣队进入黄安县境,黄安县大队同先遣队一道开进黄安城,黄安县委、
县人民民主政府由北郊的王亮塆迁入城内。至此,黄安全境获得解放。
【70年变迁】
▲红安城区全景 通讯员 方杨 摄
为了表彰黄安人民的革命业绩,1952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决定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
【亲 历】潘知(89岁)百姓排着队送粮支援大军
“ 红安从1949年3月份起,基本没有国民党的大部队,没大的斗争……”5月4日,89岁的潘知老人端着白色搪瓷缸,边喝茶,边回忆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1948年,刘邓主力转出大别山,国民党立即对黄安等县进行疯狂扫荡,黄安县的革命斗争又被迫转入游击战争。
那一年,18岁的潘知刚参加工作,跟着豫鄂三分区主力部队一起打游击,在礼山(今大悟)、黄陂、黄安、河南罗山县等一带活动。
“我当时就是小兵一个,主要做支前的粮食征集工作。红安是老苏区,1949 年初北京和平解放,四野部队南下,红安的国民党大部队化妆穿着便衣仓皇而逃,极少数国民党的特工队还在活动。1949年4月5日,伴随着第四野战军骑兵的马蹄声,古老的黄安城终于获得了解放。”时隔70年,潘知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那天的黄安城就像过节一样,街上红旗招展,迎风飘扬,全县人民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迎接解放军,庆祝解放。”
4月的黄安,青黄不接,但广大百姓欢欣鼓舞,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支援大军前进,解放全国人民”的号召,宁可自己吃糠菜糊糊,也要送粮带路支援南下大军。每天,粮行门前,排着队、挑着箩筐前来为大军献粮的乡亲络绎不绝。几个粮仓都收得满满的,南下的部队到武汉时,红安还多了30 万斤粮食,后来也送到了武汉。
解放初,红安各级政权都建立起来了,全县成立5 个区委、区政府,共13个乡政府。全县人民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按照“ 清匪反霸、减租减息、双管齐下、渗透进行”的原则,积极发展生产,逐步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刘华英(96 岁)黎明前的黑夜,冲锋在前
“红安战争创伤太重,为了新中国的解放,牺牲了14 万多人……”4 月25 日,提起红安的解放,96岁的老人刘华英用双手抹了抹湿润的眼睛。
1944年8月,21岁的刘华英参加革命,曾任安麻县二区区中队分队长、新四军第五师一军分区四十二团三营八连二排排长。他数次参加战役,获得了不少纪念章。
那个黎明前的黑夜深深地烙印在刘华英心里。
1949年4月4日傍晚,黄安县大队四个连兵分两拨,前后从七里坪向黄安县城进发。黄安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黄宏儒率领刘华英所在的连队冲在最前面,深夜到达县城北郊,驻扎在王亮垸(今杏花乡培城村),随后黄安县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马友才率领的两个连队,在4 月5 日凌晨鸡鸣的时候也赶来了,四个连都露宿在城外。
为什么当晚没有进城?刘华英回忆说:“ 当时黄政委为了稳妥起见,怕天黑遭国民党的暗算,才决定第二天天亮再进城。”
1949年4月5日上午9 点多钟,阵阵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 看到解放军大部队南下,进入黄安县境,同我们县大队胜利会合,解放军的一队骑兵骑着高头大马,拿着探雷器,绕着县城跑了一圈,没发现什么异常,没打一枪,随后我们的部队也从王亮垸搬进了县城,就这样黄安全境解放了。随后,我被派往黄安县永河区担任支前组组长。”
尘封的往事再一次激起刘华英老人心绪,他提起裤腿,抹着右小腿战争期间留下的斑斑伤痕,慈祥的目光里焕发出异样的光芒。这光芒,穿透黑暗照亮前路;这光芒,穿越时空,直抵人心。
徐觉先(89 岁)不闻枪声只听马蹄声
1949年4月的黄安,显得与往年有些不同,天气一改往日清明时节的阴霾晦涩,变得晴朗亮丽起来。
那一年,19岁的徐觉先正在离家不远的黄安中学读书。他回忆说:“4 月5 日那天,没听到枪声,只听到马蹄声和百姓的欢呼声,解放军来了,黄安解放了!”
刚开始,听到马蹄声,许多百姓都吓坏了,纷纷拖家带口往城外跑, 因为黄安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只要听到枪声或马蹄声就吓得四处“跑反”。
“当时我也很恐惧,突然从后面传来消息说,不用跑了,是大军南下部队来了。后来就看到了身着灰布军装的解放军,从县城往武汉方向南下,一路上,他们对百姓很亲热,老百姓欢欣鼓舞,很受感动,纷纷赶回家中,烧水做饭往城外的部队里送。”徐觉先仿佛回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峥嵘岁月。
第二天,黄安县委、县政府在城关中学(今红安一中)的操场上举行了数千人的庆祝解放大会。
解放后,在建立巩固各级新政权的同时,面对满目疮夷、百废待兴的大地,黄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带领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积极投身生产。徐觉先清楚记得,1949年7月份,全县在招知识青年,他被安排到高桥乡政府从事文员。从这以后,一辈子工作在红安这片热土上。
5月4日上午,恬静的阳光照耀小院,两块方形的菜地里种了些茄子、黄瓜等时令蔬菜。
屋内,潘知老人正带着老花眼镜,认真地阅读《参考消息》,一身藏蓝色中山装,映衬着岁月的沧桑。
“我每天看看报、练练字、锻炼身体、与老同事们聊聊天。儿子一家在武汉工作,假期常回黄州看看我们,日子过得很舒坦。”离休后,潘知和老伴穿行于菜场买菜,加上他那极为朴素的穿着和谈吐,一般人都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只有年龄偏大一点的人才知道,他当过县委书记,离休前是中共黄冈地委副书记。他和他的家,多年来以节俭而名传。
“ 他离休后,上了老年大学书法班,最喜欢看历史报道、历史书籍。”潘知的老伴汪奶奶说。
历史不能忘记。虽然离休了,但潘老离休不离岗,用行动践行初心。他发挥余热,协助13岁参加红军、过雪山草地的堂哥,争取资金为革命老区、原黄陂县姚集镇兴办一所小学,解决当地孩子上学读书难问题;他多方筹集资金,在浠水县大王山林场种植20 多万棵名贵树苗,成材后全部捐给国家,其中收益的30% 用于帮助当地困难群众,70%投入再生产、再开荒造林,提升当地百姓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 当年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活到现在,享受到这么幸福的生活,知足了。”坐在客厅老旧的布沙发上,刘华英拿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纪念章,边翻看旧照片边说,暖和的阳光正照在老人脸上。
96 岁的刘华英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嗓门大。“ 解放前,红安县城没有一家楼房,你看,现在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一河两岸、金沙河水库,全县脱贫…… 说明党和国家始终不会忘记我们革命老区人民嘛!”说到激动处,刘华英眼睛再次湿润了。
历经数年战争磨难,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见证了中国70 年沧桑巨变。而今,刘华英老人已是四世同堂,儿子退休了,孙子武汉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还有一个可爱的重孙子,今年8 岁了。
“ 每个星期天,孙子都要给我打电话,哪怕出差在国外,10 多年来从没间断过,爷孙俩家长里短,天南海北地侃。”谈起后辈,刘华英老人满脸欣慰。家风好,后代工作生活都顺心。“ 我什么也不图, 就是希望让更多的后辈们知道,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生活非常有规律,早起早睡,多锻炼,读书看报听新闻。”刘华英老人说,“现在的政策好、生活好,要好好珍惜。”从刘老的言谈和举止来看,很难相信他已近期颐之年。
4月25日,走进徐觉先的家,他正在和几位老同事聊红安脱贫摘帽后该如何更好地发展。
时光穿越70 年,当年从基层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徐觉先,对三农工作格外关心,即便退休快30 年了,但帮助百姓脱贫致富的愿望和行动从未间断。他说,解放初期,红安干部种试验田的经验在全国得以推广,1958 年12 月,毛泽东主席在武昌东湖宾馆接见红安干部时,称赞“ 红安干部做法好得很”,当时全国各地的干部纷纷到红安取经。
“ 去年,红安在全省率先脱贫,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慰藉。共产党员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如今,徐觉先还经常发挥余热,为一些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献智出力。
“以前是吃不饱,现在是怕吃得太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美好生活。”89岁的徐老身体硬朗,四个子女分别在武汉和红安县城工作,过时过节一家人经常走动。徐老不抽烟、不喝酒,每天散散步、聊聊天,还自创了一套老人健康体操。最大的嗜好是看书,在他家,随处可以看到报刊。活到老学到老,每天他都花一个小时读书看报,了解新闻时事,阅读是他最好的消遣。
“您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记者问,徐老脱口而出:“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早日实现。”
5月8日《黄冈日报》
编辑:叶涵莹|终审:钱芳
来源:黄冈日报融媒体(记者叶大军 沈红星 周伟 通讯员毛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