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新闻网】红安脱贫故事:走进“八一”村

2019-05-04 11:24   李绍伦


添加时间 : 2019/4/29 11:12:59

通讯员李绍伦

董必武“不愧当年七里坪”的诗句使历史文化名镇七里坪享誉海内外。

在七里坪镇区东部2公里,109省道旁有个“八一”村,如今有个顺口溜最近很流行:

昔日王锡九,后来“八一”村。

曾经有个红团长,解放回家当农民。

过去穷得叮当响,现在人人脱了贫。

村容村貌大变样,红色旅游出了名。

带着好奇心,我们走进了“八一”村——

红色历史凝重    秀美乡村如画

高大的村牌把我们引入“八一”村,一个气势恢弘的门楼和一面鲜艳的红旗,一带文化长廊“逼得”我们不得不下车来细细端详,她们就像初见面的主人,给人庄重大方秀丽的感觉。走进村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办公桌后“红军团长方和明,不图名利当农民”的大型壁挂。与驻村干部胡峰和村主任老王简单聊了下来意,要了份村的基本情况,就请他们带我到各小组转转,我们的用意就是捕捉两个字:变化。

村部往东约200米,王锡九自然村庄出现在眼前,但见屋舍俨然,错落有致;门前干净,全部硬化;池塘石砌,木栏环绕,水甚清澈,微波荡漾。更有那石铺广场,开阔平坦;古朴亭台,翘角飞檐下藏一眼老井;各种体育器材,随势排列。我们惊讶:这哪里是乡居,分明是洞天福地!

张国焘他们当年喝过那井水,在这房间驻扎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是历史的留痕。“八一”村被评为2018年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果然名副其实?怀揣着疑问,我们继续求证,于是来到了王下畈自然村。一路观看,广场,住房,厕所,池塘,便民小道,自来水;一群正在玩“升级”的老汉,门上那副醒目的对联,这邂逅的生活画面告诉我,这里所有的基础设施,便捷干净通畅舒适,这里的生活节奏恬静安乐和谐。

胡峰告诉我,全村10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湾,塆塆都是这样。过去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垃圾到处堆,鸡屎猪粪臭熏熏。现在,水泥路到家门,垃圾桶放门口,个个讲卫生,人人爱干净。白天大家去劳动,傍晚跳舞又文明,日子比过去啊,确实过得有精神。

夜晚,王佑成主任用手机发给我两张照片,那是太阳能灯映照下的山村夜景。

 脱贫政策春风暖   自主创业精神振

问到三年脱贫的办法,王佑成说:“党的政策好。”我说:“咋好?”“五个一批好”他回答。我说:“能不能具体说说?”王佑成果然是胸有成竹,脱口而出: “健康扶贫祛病根,教育扶贫助学生,住房改造搬新屋,产业入股有钱分,确实百事不能做,国家保底能脱贫。”

这是贫困户郑行桥住房前后变化(原基改建,国家补贴3万元)

贫困户郑志军家前后变化(原基改建,国家补贴3万元)

郑喜中主任介绍,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很强,方和明的那种不向国家添麻烦,自力更生作贡献的精神又回来了。他把我们带到脱贫户家里。

看看:60多岁的低保户王清平,养牛3头又养蜂20来箱,一年收入至少3万多元。

再看:一般贫困户王顺安,一家六口,儿子痴呆,上有老下有小,自主创业养牛养鱼,还经常做泥工,全年创收5万多元。这是他的老父亲在河边放牛。

村委会一班人还告诉我,过去这是个空壳村。2017年国家重点贫困村扶持120万资金,80万用来入股德清源金鸡产业,40万用于投资光伏发电,集体年收入就达到了12万元。

2017年引进联丰蔬菜种植公司,流转土地60亩,2年带动29户贫困户每年分红3000元,10多户在公司打工,每户每人创收1600元左右。

郑主任还带我们去看了新老绿茶基地。一批正在生长的茶树展示出勃勃生机,今年播下的茶籽已经冒出了新的希望。

团结战斗的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

忘了告诉大家,“八一”村是方和明当村支书改的名。1481名先烈长眠于此的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就在茶园莲藕基地对面,“八一”村部旁边。

听村民讲,前几天,从武汉来了几辆车,30多位退休的老人重访故地,重拾六十年代在“八一”村参加劳动的岁月,回忆村庄那条小河,回忆当年方和明给他们讲故事的情景,他们久久徘徊在村庄,为似曾相识而又变化巨大的老地方而感慨万端……

( 责任编辑:张金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