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日报】八旬老人四十三年的痴心坚守——记红安县七里坪镇熊家咀村义务守墓人姜能山

2019-05-04 11:05   毛红平 赵炳长 闵小玲


本报通讯员 毛红平 赵炳长 闵小玲

红安县七里坪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走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等三支红军主力。曾经为新中国的解放,红安数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七里坪镇熊家咀村位于该镇东北部的大山深处,是鄂豫皖省委和红四方面军后方医院所在地。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当年有73位牺牲的无名烈士长眠在姜家岗塆的后山上。

43年的痴心坚守,43年初心不改。今年81岁的姜能山老人默默地为烈士墓园守护,从满头乌乌青丝到苍苍白发,他用一位老党员的无私奉献,守护着永不褪色的革命精神。

4月23日,笔者与姜能山老人谈起坚守照看烈士陵园的事。他说:“七里坪镇熊家咀是打响黄麻起义第一枪的地方,也是著名革命烈士程昭续的故乡,当年的革命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茶,红军后方医院就建在烈士陵园内,在这里疗伤的有73位连长以上的红军干部以及士兵。1932年,红四方面军转移时,这些伤员伤势较重、医疗条件有限、来不及撤走,全部壮烈牺牲。烈士遗体全都埋在这里。”

1958年,20岁的姜能山就和本塆村民陈余美一起在烈士墓周边栽下了14棵扁柏树,有意悉心照看。从那时开始,他坚定一个信念,坚持义务看管墓园,后来有村民想占周边地栽树,遭到了姜能山的坚决制止。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姜家岗烈士墓险些遭人破坏,他日夜和本塆村民守护,甚至几次拼死保护,才使墓园保护完好。

从1976年开始,姜能山便义务为安放在这里的红军烈士守墓,不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每天必到墓园,像对待自己的祖人一样。每年大年三十、正月十五、清明节、霜降,他都雷打不动地带着贡品,到红军烈士墓前跪拜、烧纸、放鞭炮,寄托哀思;平时有空,他也要去扯草、修剪树枝、打扫卫生。

2008年大年三十,天气寒冷,屋外的积雪1米多深,姜能山像往常一样带上香纸、鞭炮、酒肉等贡品,到墓园祭拜烈士,拜完在回家的路上一头栽到积雪中,两眼发昏的他无论怎样挣扎也起不来,越下越大的雪已覆盖了整个身子。在家等着吃饭的儿子姜浩看到父亲长时间没回,顺着路从雪中将他背回,他已冻得不省人事。老伴汪宝荣责怪他说:“你这多年总是坚持守墓,无名无利,何苦呢?”姜能山说:“我自己是红军烈士的遗腹子,这些烈士可怜,为新中国解放牺牲了年轻的生命,现在还找不到亲人,我就是他们最亲的人。”在部队当过兵的儿子姜浩说:“爸爸你做得很对。虽然你做的事不起眼,但很有意义,我永远都支持你。”

姜能山一直这样默默执着坚守,从不叫苦,从不计酬,从无怨言。2011年9月,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鼓与呼中,红安县民政局启动了姜家岗红军烈士陵园建设,兴建了门楼、围墙和大理石栏杆。2012年竣工后,姜能山还是坚持义务看园。他的事迹在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刊登后,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捐款,前来寻找烈士亲人。武汉市蔡甸区汉东村老党员尚书正个人捐款5000元修建了烈士碑文。

为了帮助烈士找到家乡、找到亲人,姜能山老人想尽办法打听寻找73名烈士的后人。1994年,村里有个乡亲到河南新县走亲戚,意外找到了高德福烈士的后人。当年清明节,高家人赶到姜家岗长跪在地放声痛哭,当即拜谢姜能山老人,并掏出2000元钱感谢他。姜能山老人婉言谢绝,并一再说:“这是做人的本分,是我应该做的。”

姜能山家并不富裕,老伴汪宝荣多年中风,儿子长年在外打工,家里至今住着三间平瓦房,生活非常清贫。面对社会各界的好心人关心和资助,他总是笑着谢绝。姜能山说:“43年了,困难的时候我坚守过来了。现在,墓园建好了,烈士就有家了,我就是他们的亲人,只要我活着,我会一直守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