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日报】凝聚精神力量 促进乡风文明

2019-01-16 10:45   【黄冈日报】   张治传

近年来,红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思想引领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举措

(一)抓思想政治引领,政治担当有效强化。红安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引领,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法宝。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列入县委党校(行政学校)培训课程,特别是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2000多名扶贫干部在基层通过“三会一讲”,用农民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政策,解疑释惑,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抓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建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产业配套、就业充分”的幸福小区168个,3464户贫困户喜迁新居;投入1.4亿元,完成危旧房改造改建任务7772户,基本实现农村无居住危房;实施农村饮水提升工程,改善7.1万村民饮水质量,实现所有农户安全饮水;投入4.27亿元解决农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晚上出行黑灯瞎火”问题,采取“2+N”模式(便民小道、路灯+其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铺设便民小道180万米,安装路灯3万多盏,30万群众受益。建成文化广场282个、百姓舞台180个、宣传文化长廊340个,自然塆文化墙覆盖率达95%。

(三)抓文明创建活动,全民素质明显提升。一是全面推进“七个一”(一个文化广场、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多功能活动室、一支文艺队伍、一组宣传文化墙、一套体育器材、一套村村响广播)建设,在全县所有行政村铺开创文明新村、创十星级文明户、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开设道德讲堂和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全县403个行政村,广播村村响、农家书屋、文艺队伍已实现全覆盖,300个行政村配备了音响、话筒;村村建有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卫生协会,实现村民自我管理;先后评选10个文明镇、120个文明新村,命名10000户十星级文明户。三是开展省、市级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文明新村“1515”工程:由省级文明单位牵头,带领市级文明单位与13个文明新村结成对子,每年为村办5件文明倡导实事,3年累计投资400余万元。四是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每年组织文明家庭培育选树,先后表彰了100家“最美家庭”、100名文明家庭、100名好婆婆、100名好媳妇。

(四)抓思想道德建设,特色教育成效显著。依托红安丰富的红色资源,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红安精神,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思想品德和法治教育。部署文明校园创建和“少年楷模”评选、“讲诚信”演讲比赛、“经典诵读”展演活动,以丰富的活动加强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社会责任感,倡导文明礼仪、读书学习和勤俭节约之风,弘扬向上向善的主流价值。列宁小学、思源实验学校等全县1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乡村少年的兴趣乐园。

(五)抓典型培育工作,文明风气逐步形成。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在村镇广泛设立楷模榜,开设道德讲堂,褒奖凡人善举,近年来已培育“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李志权,“湖北最美志愿者”王春华,“黄冈道德模范”何善荣、江美荣、黄友香、陈再红,“为民好干部”周春华、何春芳、邵其松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在村级广泛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联合各级文明单位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二、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突出铸魂。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一是坚持思想引领的中心线。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利用支部主题党日等学习平台,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党政干部将农民群众关心的各类政策弄明白,有针对性地向群众解疑释惑,以增强信心、凝聚共识。二是打造全民参与的平行线。持续开展好“百姓宣讲”“三会一讲”“惠民演出”“三下乡”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星级文明户”“文明好家庭”等先进典型进行选树和褒奖,在乡村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好风尚。三是确定奖罚明确的分界线。完善干部运用考核机制,把绩效考核与单位评比和干部选拔任用直接挂钩。建立文明创建工作惩戒制度,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建立奖优奖勤激励制度,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探索激励制度,对先进典型给予奖励。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普法教育,增强民主法治意识,在农村形成遵纪守法光荣、违规违纪当罚的法治环境。

(二)紧扣要点,注重塑形。一是抓住认同点。用好各类传统节日,指导民间艺人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让节日更富人文情怀,让农村更具情感寄托;结合乡村民情实际,大力扶持诸如红安绣活、善书、楚剧、皮影戏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二是找准传承点。保留优秀文化形态,保存文化基因,珍惜文化资源,守护文化根脉。保护好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维护历史文化名镇、传统古村落、古民居等历史风貌,避免大拆大建,发展有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三是巩固示范点。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特色家风、乡风、民风建设示范点,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以点带面推动工作。

(三)深化建设,推进融合。一是改善村庄面貌。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把乡风建设与乡村旅游和新兴产业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行动,以红安开展的“扫帚行动”“厕所革命”等活动为抓手,强化村民理事会、卫生协会作用,把经常性工作与集中整治相结合,把宣传教育与制度规范相结合,下大力气解决脏乱差问题。二是更新村民观念。推动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乡贤协会等村民组织建设,开展乡风评议,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推动移风易俗。三是激活社会层面。党委、政府要发挥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作用,积极开展基层文明系列创建活动,让文明新风蔚然成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发挥文化能人、民间艺人作用,组建群众文艺队伍。四是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发挥基层能动作用,从实际出发,从群众需求着眼,从存在问题入手,设计工作载体,拓展工作领域,加强分类指导,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系红安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