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红安绣活,使我能在家门口就业,真是太好了!”24日,红安县太平桥镇太平村一位60岁的老大妈高兴地说。
红安县第三届红安绣活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现场
为建立科学、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全面提升非遗传承人群传承能力和传承后劲,培育“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红安绣活)传统文化品牌,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帮助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推动红安县传统工艺振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发展,2018年12月24日至28日,由中共红安县委宣传部、红安县太平桥镇人民政府、红安县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红安县文化馆、红安县乡镇文化服务协会太平桥文化站、红安绣活太平桥传习所承办的“红安县第三届红安绣活非遗传承人群培训暨民间刺绣技艺展演赛”在红安县太平桥镇幸福社区举办。来自太平及周边村镇的一百多名刺绣能手和爱好者参加了这次培训。
太平桥镇党委宣传委员叶春风主持开班仪式
今年5月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红安绣活”代表性传承人刘寿仙榜上有名。
红安绣活是地道的民间刺绣艺术,历史悠久,始于东汉光武年间,兴于唐、盛于清,是鄂东地区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集日用与审美于一体,为鄂东地区颇具地域代表性的民间女工技艺,早在百余年前就盛行于红安各地,“黄安(今红安)无女不绣花”的民谣也流传至今。
在工艺技巧、构图风格和图案寓意的艺术风格诸方面,红安绣活都具有长江中游地区民间刺绣的典型工艺特征和艺术特点,进而折射出红安这块文化土壤形成的轨迹。
“红安绣活”代表性传承人刘寿仙,出身于刺绣世家,上下5代都擅长刺绣,13岁就师从姑母和母亲学习刺绣,15岁便能自画自剪自绣,20岁便成为当地绘画和刺绣能手,尤其擅长绘制和刺绣各类具有民间美术特色的图案,其作品工艺精湛、寓意深厚,其图案变幻有致、豪放浪漫,色彩明快清新、常将大红大绿大胆相配,凸显传统民族民间刺绣艺术的特色。
刘寿仙刺绣技艺精湛,在国家、省、市、县举办的历次非遗展演活动中都活跃着她的身影,曾先后参加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长江非遗大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的赞赏。
红安绣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寿仙讲课
近年来,刘寿仙依托驻地太平桥镇开设传习所,举办培训班带徒传艺,累计培训学员数百人。在她热心传承活动的影响下,一批年轻的刺绣能手脱颖而出:青年学员张杜娟参加了“荆楚文化走澳新”活动,在大洋彼岸一展“红安绣活”风采;女儿刘珊大学毕业后,在她的带领下回乡自主创业,在工业园佰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做起了电商,创办了思乡特色产品有限公司,母女俩一起致力于红安绣活的传承和发展。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叶洪光授课
自2008年红安绣活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以来,红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间传统工艺的振兴与发展,大力实施“民间工艺传承人计划”,通过举办民间刺绣技艺展演赛、传承人群培训、优秀作品展览等活动,民间刺绣传承人群显著增加,红安也连续三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通过与高校搭建合作平台,红安绣活衍生产品研发取得较大进展,涌现出了刘寿仙(国家级)、席和玉(省级)等一批优秀代表性传承人;在她们的带动下,一批年轻的刺绣能手脱颖而出,红安绣活及其作品相继在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上海世博会•湖北周、荆楚文化走澳新、黄山非遗传统技艺大展、成都蜀绣文化艺术节、昆明全国非遗联展、长江非遗大展等活动中闪亮登场,绣花钱包、绣花布袋、绣花抱枕、绣花连衣裙、民间刺绣与传统大布融合的系列时尚女装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在促进项目传承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培训会现场
( 责任编辑:张金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