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新闻网(通讯员 汪飞琴 毛红平 )读罢杜甫的诗句:“秋耕属地湿,山雨近甚匀。冬菁饭之半,牛力晚来新。”不免想起红安县七里坪镇吊桥村村民方应祥科技脱贫、反哺乡亲的感人故事。15日,方应祥致电鑫帐本职业培训学校报喜讯,不仅养牛技术迅速提高,而且所养殖的牛群长得膘肥体壮,还有几头母牛受孕。
秋收秋耕在即,方应祥的希望就要实现。他打算把自己养殖的耕牛无偿地分派给乡亲们耕地使用,这样就缓解了“牛力之荒”的问题,村民还可帮他放养几天耕牛,两全其美。
吊桥村党支部书记来艳菊说:“村里有60%的劳力留守种田,农耕时节,方应祥免费提供耕牛给村民耕地,在耕期间,村民负责放牛养管理,供应草料,这早已形成不成文的协议,达成共识,实现互利。”
方应祥因小儿麻痹症致残,妻子自幼因病失聪,语言障碍,一家五口人,上有84岁的老母亲,下有一双儿子就读初中。他家因病、因残、因学致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原本只有初中文化的方应祥是家里的顶梁柱,他身残志坚,穷则思变,方应祥借精准扶贫的东风,把养牛作为脱贫致富的项目。
当初,谈起养黄牛,方应祥一肚苦水。以前为了满足种田牛力之需,他养了一头黄牛,比较好饲养,也好管理,春夏秋牵到田间地头吃草,冬季就喂稻草,有时配点黄豆补充营养,一冬过后,膘肥体壮,春耕满是得力。然而,要改变家贫如洗的现状,方应祥想只有扩大养殖规模。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存栏30头黄牛,没想到,按传统的喂养方式,牛群出现了许多问题,有的毛色不光滑,有的腹泻,有的瘦得皮包骨,还有的咳嗽、流涕、流泪,四肢不稳,跛行……从一头到多头,方应祥好不乐观,一时灰心丧气。
如何改变喂养方式,扩大存量,提高质量,从传统喂养到科学养殖,从单头散养到群体圈养?正在方应祥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红安县鑫帐本职业培训学校送科技下乡,助力贫困户脱贫,让方应祥顿时有了希望!
2017年5月22日,方应祥接到吊桥村委会通知:红安县扶贫办、县人社局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助力精准脱贫。与此同时,七里坪镇政府传来通知:红安县鑫帐本职业培训学校到吊桥村开展科技培训,学习课程涉及水稻科学种植、农作物病虫防害、畜牧业养殖和管理技术、食品安全、美丽乡村建设等。听说畜牧兽医专家送科技上门,方应祥喜出望外,如盼救星。 5月24日至28日,鑫帐本职业培训学校来到吊桥村进行为期五天的农业种养殖等方面的培训,畜牧兽医专家讲解的养殖技术,正适合方应祥的所需,他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抓住课余时间向老师请教,老师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鑫账本培训学校副校长梁斌带领专家到方应祥家,为牛群把脉问诊。老师详细了解放养方式、牛圈管理、饮用水源等相关情况。农谚道:“草膘料力水精神”,浑浊的鱼塘,就是方应祥的牛群饮用水源,这可能是引起拉稀的主要原因。老师立即开出良方,要求严格执行防疫、检疫卫生制度;根据牛的不同生理阶段科学配置饲料,圈养和散养结合;加强饮用水源管理,保证牛群饮用清洁水。方应祥得照单全收,一一整改。
一周过后,鑫帐本职业培训学校工作人员电话回访方应祥。方应祥高兴地说,按照培训班上授课老师课的要求去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几天时间就解决了牛拉稀和感冒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应祥是精准扶贫送科技的受益者之一,他非常感谢精准扶贫培训带来的新知识新效益。他说:“一人受益,众人分享,作为回报,在农忙季节,无偿为本组村民提供耕牛使用,解决部分村民种田没有牛的难题。邻近村组村民为方应祥这一举动点赞,纷纷表示,把秋收后把稻草送给方应祥喂牛。
吊桥村党支部书记来艳菊说,今年本组水源条件好的田地都种上了农作物,把闲置的土地流转给方应祥种植玉米,既可以喂养黄牛,又增加了收入,还避免抛荒。
方应祥深感精准扶贫政策好,鑫帐本培训学校组织专家上门送科技,寻找脱贫致富的出路,他想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还要带动村民致富。目前,在估计今年的收入时,方应祥很保守,对目前的形式表示无奈,因草料供不应求,又无钱买饲料,牛群只吃个半饱,长势较慢。方应祥知足地说:“我身体不好,能过得就行。希望两个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 责任编辑:张金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