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红安:鄂豫皖苏区纪律建设追忆

2021-06-19 19:39   红安县融媒体中心   省台陈超 裴思旎 本台张沛灏

红安网消息 在湖北,有一座以“红”命名的城市,爆发了史上著名的黄麻起义,走出了三支主力红军队伍和300多位高级将领,用英雄儿女的热血镨就了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今天请跟随记者的脚步,追忆鄂豫皖苏区纪律建设的往事。

记者裴思旎:这条始建于明末清初的长胜街,可以说是揭开黄麻起义序幕的起点。1927年7月,中共黄安县委就是在长胜街南门外的文昌宫召开了关于武装暴动的紧急会议,同年11月,黄麻起义指挥部成立,七里坪也因此成为起义部队的重要集结点。

1930年,党中央鉴于鄂豫皖地区革命运动不断高涨,为了指导革命顺利发展,委派曾中生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来鄂豫皖苏区,在七里坪文昌宫主持召开了原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紧急会议,决定成立平汉特区行动委员会、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经鄂豫皖特委研究决定,把革命的大本营建在七里坪,命名为“列宁市”,把长胜街命名为“杨殷街”,并设立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中西药局、合作饭堂、列宁小学,还创办了鄂豫皖特区的第一个苏维埃经济公社。长胜街,也成为了鄂豫皖苏区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见证了风起云涌的革命岁月。

记者裴思旎:我身后的这面红安革命烈士纪念墙上镌刻的数字,不仅是数字,更代表着红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牺牲奉献了14万英雄儿女。鄂豫皖苏区的党组织和共产党人,就是用铁一般的信仰和铁一般的纪律,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来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穿越历史风云,回溯到炮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鄂豫皖苏区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纪律建设。1927年11月,黄麻起义爆发,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由此诞生,那时的纪律规定就有:“买卖要公平,损物赔偿,派饭一桌付银洋一块,借被一床给铜板三个”。1930年,到重新整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时期,就出现了“红军纪律十条”。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后,鄂豫皖特区军委还颁布了《关于加强军队纪律问题的通令》,其中规定“不得有私人透漏,私打土豪,私拿人家东西的事情”,要求各级部队、军事组织严格执行。严明的纪律,让红军受到爱戴,赢得了民心,队伍也日益壮大。

记者裴思旎: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面对严峻的革命形式,率先成立了工农监察委员会。相较于1931年中央苏区成立的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还早4个月,可以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监察机构之一。

1931年5月18日,成立不到3天的鄂豫皖中央分局,就成立了工农监察委员会,机构职责是“专一来和一切苏维埃机关中的官僚腐化倾向作斗争的”,相继制定了《统一各机关开支及个人生活费的决定》,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工农监察委员会条例等一系列纪法制度,一再发布通令“清洗流弊,反对腐化”。

红安县档案馆馆长辛向阳说:“当时鄂东各县的苏维埃政府联系会议上曾经做出了一个决议,那就是严禁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拿公款滥吃滥喝、买烟买酒。如果发现1到3元经济上不清的人,就要受到书面警告处分,如果金额达到3到18元,就要受到革命纪律处分。”

红安县纪委常委、监委委员张瑞林说:“工农监察委员会的设立,初步构建了我们党民主监督、监察体系,让我们党的政策、纪律,得到严格的执行,这对于苏区的扩大,革命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记者裴思旎:面对严峻复杂的斗争环境,鄂豫皖苏区还率先开展了法制监督的实践。我现在所在的七里坪革命法庭旧址,就是1931年7月,由鄂豫皖苏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决定设立的,这在当时可以说非常具有开创性,目的就是用来“保证苏区的红军中政治、军风、纪律为之得到和铁一样巩固的地步”。

英雄立丰碑,铁纪铸忠魂。大别山革命先烈谱写的红色诗篇,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宝贵精神财富,指引着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